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曾国藩为什么说打捻军他不行,要李鸿章上?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1浏览:34分类:历史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至此朝廷在江南一带的心腹大患被彻底解除,然而在北方,一股强大的反叛势力正在崛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此,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府屁股还没坐热,朝廷便派给他一个大活——北上剿捻。

  说起捻军,不得不说他的“创始人”张乐行,张乐行是安徽涡阳县人,家中略有薄产,而且一向乐善好施,结交了一大批江湖豪杰,后来家财散尽做了盐贩子,聚集起了一批流民,逐渐与官府作对。后来势力一度扩张,形成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官府称之为“捻匪”。

  “捻”字在安徽淮北方言中称为一股子或一伙。其实,从骨子里来讲,张乐行所领导的捻军和太平军有着本质区别,他们起初的目的并不是明确要和官府对着干,也称不上是农民起义,说白了只不过是一伙拜把子后相互帮忙的盐贩子,只是后来做大了,才渐渐于官府正面对抗。

  太平天国时期,捻军在淮河流域与清军作战。安庆失守后,淮南形势恶化,张乐行率部返回淮北,不久僧格林沁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捕杀害。在史学界,张乐行率领的捻军称为“前期捻军”。

  张乐行被杀后,他的侄子张宗禹、赖文光、任柱等人组织起了“后期捻军”,并易步为骑,进一步与太平军合作,对抗清军。在后来的战斗中,僧格林沁亲王被捻军斩杀,声势空前浩大。朝廷无奈只得令两江总督曾国藩迅速北上剿捻。

  可是曾国藩也很郁闷,朝廷前不久才下令裁撤湘军,如今空有抱负,手头上却没有像样的军队。况且以前与太平军作战大多是在江南,以步兵水师为主,如今要去中原地区作战,捻军却是以骑兵为主,因此他向朝廷请调李鸿章的淮军,而且还得添练马队,但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

  曾国藩接任后,一改僧格林沁“爆炒式”,改用了“温火炖砂锅”的剿捻方式。捻军打仗比太平军要灵活得多,张宗禹率领一路打至河南南阳,兵锋扫及湖北襄阳;赖文光、任柱另路闯至湖北麻城,以麻城为中心,取黄安,南至黄陂、黄州,西至孝感,威胁武汉。

  曾国藩以重点设防为主要战术,山东、河南的乡绅一向比较喜欢僧格林沁那样的风格,认为曾国藩重点设防不足以制服捻军。但是曾国藩不顾舆论的反对,强行在鲁河、沙河沿岸构筑堤墙,但是这样一来,内线力量削弱,致使清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在曾国藩的军队中,有豫军、鲁军、皖军,还有僧格林沁遗部以及李鸿章的淮军。这些军队是由各省巡抚筹建而成的,地方色彩很浓厚,能在本省作战,不愿赴援临省。捻军动作迅速,行踪飘忽,一日之间往往跨越二省,各省省军只是驻守本省,往往被捻军各个击破。

  曾国藩的主力是淮军,但是问题同样存在,淮军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曾国藩,指挥调动处处受制。因此时间过了一年多,曾国藩剿捻不见有任何效果,朝廷急了几次下旨催促。

  曾国藩的优点就是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不知,贵在有自知之明。他向朝廷上奏中这样说道:“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以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此臣之所短也。”并上书朝廷,由李鸿章替代自己。

  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优点在于打攻坚战、防守战,而不在打游击战。因此朝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剿捻则由李鸿章取代。

  李鸿章一改曾国藩的“重点设防”战略,和左宗棠一起实行“就地围圈”策略,随着清军包围圈越来越小,捻军的给养出现问题,最后东、西两路捻军相继被歼,自此大功告成,而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时代正式来临。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