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分别是哪些人?有何贡献?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春秋时期,势力衰微的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始东征西讨,在此过程中先后诞生了五位霸主。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战国早期,《墨子·所染》首次提出春秋五霸的说法,其后《荀子·王霸》延用墨子五霸之说,此后数千年又出现六个版本的春秋五霸,但每个版本都不尽相同,说到底古人对春秋五霸人选的争议很大。不过,尽管版本众多,但有两位是古今公认的真正霸主,其他三位就任人评说了。

  齐桓公称霸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狄戎大规模南下,形成了一场可怕的侵略之潮,乃至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被灭诸侯不计其数,西周关中、中原等地,尽皆成为戎人的乐园,华夏文明遭到了一次沉痛打击;与此同时,南方南夷楚国北上,已与北狄会师,中华民族命悬一线,当时形势恰如《公羊传》记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或许由于时势造英雄,齐桓公挺身而出,在管仲建议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尊的是周天子,“攘夷”攘的是狄戎与南夷(包括楚国)。相比于后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以“尊王”为旗号,与周天子算是双赢,以周天子的名义征讨不臣服周王室的诸侯,“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直接出兵更有效,比如宋国见到之后直接臣服。“攘夷”则是齐桓公以周天子名义,召集诸侯抵御戎夷入侵,除了教训楚国之外,还有救援在山戎入侵之下已经差点亡国的燕国,还送给了燕国大批领土,另外狄人攻打卫国和邢国,杀了卫惠公之后,齐桓公出兵救援,帮助卫国重新建国。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旗号,固然存在很多私心,齐国借此吞并了一些诸侯国,但客观地说,齐桓公的确保护了华夏文明,维护了当时秩序,让周天子公开称赞,中原诸侯心悦诚服。因此,齐桓公才得到周王室与众多诸侯的支持,成为诸侯之长,其中“幽地会盟”正式确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称霸

  齐桓公死去7年之后,重耳结束流浪,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晚年已经昏聩,他去世之后齐国霸业更是一落千丈,而被中原称为蛮夷的楚国兵锋直抵中原。城濮之战前,楚国饮马黄河,曹、卫、陈、蔡等都臣服于楚,唯有宋国当时反叛了楚国,可以说当时楚军已经兵临城下了,晋国面临的形势极为恶劣。

  城濮之战中,晋国绝地反击,一举击败南蛮楚国,中原诸侯纷纷倒向晋国。随后,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的君主于践土(今河南荥泽)会盟,周天子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这年冬天,晋国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齐桓公会盟时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晋文公会盟时周天子却亲自参加,晋国自此正式跃升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霸业并未衰落,这得益于晋国相对先进的“三军六卿制”,这一制度释放了贵族的战斗力,晋国贵族投入的兵力越多,就会获得更多的战利品,家族实力就越发强大,好处调动贵族打仗的积极性,但坏处是贵族实力越来越强,为后来三家分晋埋下隐患。

  清代全望祖在《鲒崎亭集外编》中,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其中晋国占据四个。客观地说,这一说法未必没有道理,晋献公两败秦穆公,晋景公两败楚国,甚至攻入楚国境内,后来还在鞌之战中击败与楚结盟的齐国,晋悼公时晋国威望达到巅峰,尊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晋国是当时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国。

  后世评议晋悼公:“论谋,不减于晋文公重耳;论智,不屈于郑庄公寤生;论略,不低于齐桓公小白;论才,不逊于楚庄王熊旅;论仁,不亚于宋襄公兹父;论势,不弱于秦穆公任好。”晋悼公是春秋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君主,可惜只活了26岁。

  总得来说,晋文公之后百年,晋国虽然在西南二方同时应付秦、楚挑战,但在长达百年时间内,还是将秦、楚两个大国完全压制,实现了长期独霸中原,其中晋楚之间13场直接战争中,晋国11胜2败,晋秦之间也爆发多场战争,秦国只赢了两场。其实,除了已经结盟抗晋的秦楚之外,晋国还要压制齐国以及北方狄戎等,在这一种情况下,晋国还能独霸中原百余年,足见其含金量之高无人能比。

  其他三位霸主

  齐桓公与晋文公是公认的霸主,但其他三位争议就多了,除了晋国其他国君之外,史书上还记载有“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宋襄公、郑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相比,这几位就要逊色很多,接下来简要回顾一些他们的功绩。

  一,秦穆公

  秦穆公(上图,剧照)两次击败晋国,一次是在晋文公之前,韩原之战中击败并俘虏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一次是在晋文公死后,王官之战中攻占了晋国两座城池,但此时晋国忙于对付楚国,于是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很快退兵。王官之战的取胜,并没有让秦穆公成为霸主,也没有动摇晋国霸主的地位。王官之战第二年,晋国就攻入秦国发动新城之战,报了王官之战的一箭之仇。

  晋国称霸之后,秦晋爆发四场战争,秦国只赢了一场王官之战,其他三场皆可谓惨败,最惨的是殽之战,全军覆灭。由于受到晋国压制,秦穆公东进计划受挫,于是秦穆公向西发展,打败了西戎诸多部落,攻取了甘肃、宁夏,于是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对于秦国而言,秦穆公将秦国从一个小国发展成大国,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但从整个华夏来看,秦穆公只是称霸西戎,却谈不上称霸春秋。

  二,楚庄王

  齐桓公称霸时,楚国北上计划受阻,不得不向东吞并一些小国。齐国衰落之后,楚国高兴了没几年,又出了一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之余,也将晋文公送上了霸主地位。晋文公去世之后,楚国依然受到晋国压制,可谓屡战屡败,直到楚庄王时期才得到改变。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继任之初,楚庄王兵围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爆发了一场战争。在邲之战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顾忌秦军背后偷袭、内部分歧、指挥无力发生内讧等弱点,一举战胜了晋国,一些楚国周边诸侯倒向楚国。随后,楚庄王率军北上,在东周洛阳南郊举行阅兵仪式,让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楚庄王随即“问鼎轻重”,暴露了想要取代周天子的野心。

  不过,没过多久,晋景公又两次击败楚国,楚国霸业也是昙花一现。更为重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主地位,都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但周天子没有册封楚庄王的霸主身份。

  春秋时期,楚国一直很强,但其“灭国绝祀”的手段,与华夏的“灭国不绝祀”文化相悖,让中原很多诸侯非常抵触,而一旦中原出现强国,中原诸侯反而会团结在这一国家周围。因此,楚国的称霸,只是武力上的称霸,不太符合春秋霸主的真谛,很难得到当时诸侯的真心认可。

  三,其他五位霸主

  郑庄公生活在春秋早期,曾在繻葛之战中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后来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齐国曾是郑国小弟。乃至,郑庄公的部下一箭射穿周桓王的肩膀,有人说“郑庄公的一箭,射出了春秋与战国”,以下犯上,藐视君权,这是典型的礼崩乐坏。总之,郑庄公虽强,但主要击败的是中小诸侯与衰落的周王室,并未击败当时真正的强国,说他是春秋霸主有些勉强,所以一般称他为“春秋小霸”。

  宋襄公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宋襄之仁”,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爆发王位之争,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之后图谋霸业中,宋襄公只得到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支持,而且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严格按照周礼办事,过于迂腐,但楚军根本不遵礼仪,于是大败宋襄公。总之,无论从诸侯支持力度,还是从军事上来看,宋襄公都称不上霸主。

  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三位,他们的事迹发生于春秋末期,已经谈不上真正的春秋争霸战了,更像是战国到来之前的揭幕战。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但按照传统历史划分,公元前475年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因此后来的勾践北上称霸是发生于战国时代。更何况,吴越战争主要发生于东南一隅,对中原诸侯影响不大,持续的时间也极为短暂,因此说他们三位是春秋霸主比较勉强。

  笔者认为,齐桓公与晋文公是含金量最高的霸主,也是货真价实的霸主,不仅在维护周天子、华夏文明上做出过贡献,而且自身也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得到诸侯比较普遍的认可。与之对应的是其他霸主人选,几乎唯有武力手段,且持续时间较短,也没有对当时的华夏民族做过什么贡献,因此他们的霸主身份名不副实。

  说到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齐桓公与晋文公在争取私利之余,还做了一些利国利族之事,但其他多是为霸主而霸主,几乎只有私利而无其他。最近数百年来,西方称霸的国家也是为了私利而霸,缺少为人类的责任担当,这样的霸主显然不是世界之福,自然也就名不副实。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