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清朝名臣鄂尔泰的一生有个贡献?他的能力如何?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在雍正帝当朝时期,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方法创造出了最被后人称道的“三大模范督抚”。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三大督抚各有优缺点,能力不同,各有所长,对清朝的贡献也有所不同。乾隆评价说:

  “当日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督抚中为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

  在乾隆的心目中,雍正朝的“三大模范督抚”的能力比较,田文镜不如李卫,李卫又不如鄂尔泰。

  也就是说,乾隆认为,鄂尔泰的能力是三人中最强的。但是,乾隆认可鄂尔泰的能力是一回事,他喜不喜欢鄂尔泰又是一回事。例如,鄂尔泰去世10年后,乾隆竟然将鄂尔泰撤出了贤良祠。

  有清一朝,鄂尔泰是个大器晚成之人,他为清朝乃至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贡献却被后人低估。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清朝内阁“首辅”鄂尔泰。

  一、坚拒皇子,44岁被重用

  雍正的三大模范督抚,都不是翰林出身,李卫连个秀才都不是,而田文镜是“监生”出身,只有鄂尔泰略强,他是个举人。

  鄂尔泰出生于满洲镶黄旗西林觉罗氏,他的祖先曾跟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他的祖父名叫图彦突,曾做过户部郎中。鄂尔泰的父亲鄂拜在康熙朝曾短暂地做过国子监祭酒。

  鄂尔泰出生于康熙十九年,6岁时,父亲为他启蒙,教他读四书五经,16岁那年,鄂尔泰考中秀才。

  《清史稿·鄂尔泰传》说鄂尔泰是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20岁那年考中的举人,但鄂尔泰没有考中进士。因此,在康熙一朝,鄂尔泰的仕途并不顺遂。

  康熙四十二年,24岁的鄂尔泰因祖上余荫,袭承佐领职位,被授予三等侍卫。有一次,鄂尔泰和众侍卫一起跟随康熙去狩猎,鄂尔泰还曾作诗拍康熙的马屁,可惜仍未得到康熙的重视。

  康熙五十五年,鄂尔泰终于升迁为内务府员外郎(从六品),这算是他在康熙朝仅有的升迁。康熙六十年,鄂尔泰已经42岁,他作了一首《咏怀》诗,叹曰:

  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意思是,自己如果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估计要等一百岁了。鄂尔泰的这首诗充满了自嘲。

  雍正登基后,鄂尔泰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雍正元年正月,雍正任命鄂尔泰为云南乡试副主考。半年之后,鄂尔泰又被提拔为江苏布政使,正式成为地方大员。

  鄂尔泰在康熙朝寂寂无名,雍正登基后,他为何突然“香”了起来呢?因为在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命四阿哥胤禛代自己到东郊主持祭祀大典,胤禛归来时,突然有急事需要用一笔银子,他的属下便自作主张,到东郊的鄂尔泰家中去借。没想到,鄂尔泰直接拒绝了,还说:“如果我借给你,必然会对皇子的名声有影响。”胤禛的属下愤愤不平,向胤禛告状。

  胤禛一听,觉得鄂尔泰不是趋炎附势之辈,便记住了他的名字。当年年底,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是为雍正帝。鄂尔泰便迅速进入雍正的考察名单,因此得到雍正的垂青。《清史稿·鄂尔泰传》记载:

  世宗即位,召曰:“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坚。”深慰谕之。

  雍正的意思是说,你昔日敢拒绝皇子,必当是个严格执法,刚正不阿之人。朕非常欣慰。

  雍正元年,鄂尔泰44岁,他在不惑之年遇到雍正这样的帝王,不可谓不幸运。

  二、改土归流,方显封疆本色

  雍正的三大督抚,能力都非常出众。鄂尔泰担任江苏布政使时,曾干过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当时,江苏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经常发生洪灾,雍正初年,财政紧张,鄂尔泰就想了一个办法:

  鄂尔泰在官衙中建立一座春风亭,邀请文人雅士来出诗集,然后以官府的名义把诗集卖给富商,这笔“稿费”一共换取三万三千四百石粮食,全部用来作为赈济灾民之用。

  其实,鄂尔泰这个方法,就是以官府的名义,变相让那些富商捐钱。

  雍正不喜欢那些墨守陈规、尸位素餐的官员,对于那些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官员持有包容心态,即使他们偶尔会出错,雍正也会体谅。

  换句话说,雍正不怕官员做错事,就怕官员不做事。鄂尔泰上述的举动,令雍正大加赞赏。雍正三年,雍正帝一纸调令,让鄂尔泰担任广西巡抚。然而,鄂尔泰还在上任的路上,雍正又追加一道圣旨:

  调云南,以巡抚治总督事。

  雍正又把鄂尔泰调任为云南巡抚,不仅如此,还让鄂尔泰以巡抚的身份兼任总督之职。这个圣旨让当时的云贵总督杨名时非常尴尬,正常情况下,云贵总督总管云南和贵州两省。这样一来,相当于雍正把云南全部交给了鄂尔泰,云贵总督不得干涉云南事务,亘古未闻。

  在云南,鄂尔泰干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清史稿·鄂尔泰传》记载:

  四年春,疏言:“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土司娶子妇,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被杀,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不见天日……”

  鄂尔泰初到云南,就发现云南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原因是,云南诸地,活跃着苗、彝、壮、白、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当时交通不便,他们都相对封闭,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习俗,朝廷的法度他们压根不知道。更为严重的是,当地盘踞着大大小小的土司和酋长多达上千人,他们奴役着广大土著居民。每个土司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土司们对自己麾下的居民拥有生杀大权,完全不听朝廷号令。

  鄂尔泰上书给雍正,他认为,若想治理云南,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委派的流官来主导当地行政。改土归流的建议,一度在朝廷引起热议,有人说,云南几千年都是土司制度,若贸然改动,必然会激起更大的矛盾。最终,雍正拍板,让鄂尔泰放心大胆地干!

  雍正四年十月,雍正为了扫除鄂尔泰所面临的阻力,升任鄂尔泰为云贵总督,并且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鄂尔泰也许没有想到,他在康熙朝20余年只做到从六品,在雍正朝,仅用4年的时间,就成了封疆大吏。

  既然雍正给了鄂尔泰支持,鄂尔泰就放开胆子执行改革。正巧当时有广顺长寨土司向官府挑衅,鄂尔泰二话没说,就派兵攻打长寨土司,这位土司盘踞当地多年,没把官军当回事,还想负隅顽抗。没想到,鄂尔泰亲自上阵,直接派兵攻入土司老巢,灭掉长寨土司。

  鄂尔泰的这个举动,震惊了云南的大小土司。不久后,鄂尔泰在长寨土司的地盘上设立了长顺县,由朝廷委派一位县令主政。这时,土司们才明白鄂尔泰要干什么,都恐慌不已,对朝廷纷纷采取敌对态度。下图为鄂尔泰改土归流中,攻下的垒寨旧址:

  雍正见鄂尔泰初见成效,便又来了一道圣旨,封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总督。

  此前,清朝从未有过这个职位,雍正帝最擅长因人设官,这是他的特色之一。如此以来,鄂尔泰就可以以总督之名,在这三个省内实行改土归流。

  鄂尔泰也不是一味蛮干,他将当地土司归类,拉拢一部分,搁置一部分,再打压一部分,土司们相互猜忌,反而被鄂尔泰所利用。在这期间,鄂尔泰带兵攻入一个又一个的土司垒寨,先后灭掉了2100多个土司,战果十分辉煌。

  鄂尔泰在云南改土归流期间,几次面临刺杀,他都侥幸逃脱。但是,这并没有把他吓退,到了雍正六年,鄂尔泰基本上完成了改土归流。雍正又将他的方法推广到四川、湖南、新疆等地。

  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在实现中国多民族政策方面,意义重大。鄂尔泰作为这件事的主导者,他付出的艰辛是后人无法体会的。

  在明清历史上,有两个人物对云南产生过较大影响,第一个是明朝的沐英,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沐英镇守云南,沐英及其家族在云南镇守200多年,沐氏家族打压当地土司,征讨边患,把云南彻底变成明朝的一个省。

  继沐英之后,第二个人就是鄂尔泰。鄂尔泰改土归流,让云南诸地接受朝廷的流官和政策,云南土著居民纷纷翻身,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他们参加科举,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集体,为康乾盛世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说,沐英是让云南在形式上彻底成为明朝的一部分的话,那鄂尔泰就是在文化上让云南乃至西南等省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文化认同。

  前者融合的是“躯体”,后者融合的是“血脉”,两者缺一不可。

  三、历经更迭,14年首辅历沧桑

  公平地说,鄂尔泰推行的“改土归流”,在历史意义上并不输给李卫、田文镜推行的“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甚至可以说,鄂尔泰所面临的困难,比其他两位更大。

  鄂尔泰主政西南艰难,雍正都看在眼里。雍正曾在给鄂尔泰的奏折中这样批复:

  朕含泪观之,卿实为朕之知己。卿若见不透,信不及,亦不能如此行,亦不敢如此行也,朕实嘉悦而庆幸焉。

  雍正不仅视鄂尔泰为知己,还对鄂尔泰的勇气十分赞赏。雍正十年,鄂尔泰被雍正召回京城,拜为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办理军机事务。因鄂尔泰在西南之功,雍正封鄂尔泰为世袭伯爵。

  由于当时的内阁首辅马齐年事已高,雍正特地以鄂尔泰为首辅,位于张廷玉之前。第二年,鄂尔泰的长子鄂容考中进士,雍正特地给鄂容赐了一个“安”字,由此改名为鄂容安。当时,鄂尔泰在雍正的心目中,可谓炙手可热。

  雍正十三年,贵州台拱苗民起义,雍正让鄂尔泰全权处理,并且让果亲王允礼、宝亲王弘历、内阁大学士张廷玉全力协助。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鄂尔泰俨然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这次事件,鄂尔泰有几次失误,但雍正明显偏袒于他,并没有过分苛责。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驾崩,在驾崩前,他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鄂尔泰、张廷玉、允禄、允礼。前两者是内阁大学士,后两者是宗亲。随后,鄂尔泰和张廷玉共同取出正大光明牌匾后的传位诏书,宣布弘历继位。弘历,也就是乾隆帝。

  需要说明的是,雍正去世前,曾留有遗诏:

  诏以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命他日配享太庙。

  也就是说,雍正认为,鄂尔泰这样的大臣功劳太大,百年之后,应该配享太庙。当然,和鄂尔泰一起被雍正眷顾的,还有张廷玉,他也被允许配享太庙。

  于是,乾隆登基后,鄂尔泰和张廷玉既是宣读即位诏书的大功臣,又是先帝特别提到要照顾之人,理所当然还是内阁宰辅。只不过,和三年前一样,因鄂尔泰来自满族,他位列首辅,张廷玉次之。

  在历史上,从雍正十年到乾隆十年,鄂尔泰和张廷玉在内阁搭档了14年。这对搭档,帮雍正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同时也帮乾隆迅速站稳脚跟,是难得的两位良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清史稿》云:

  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子弟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高宗烛几摧萌,不使成朋党之祸。

  鄂尔泰和张廷玉在内阁时间日久,满汉大臣纷纷以二人马首是瞻,两家的子弟和门生也逐渐类聚,私底下称为“鄂党”和“张党”。乾隆多次敲山震虎,但还是酿成了党羽之争。

  其实,鄂尔泰和张廷玉搭档多年,两人都是城府极深之人,都知道皇帝最忌惮朋党,因此并没有结党之念。但是,他们的门生故吏为了争夺利益,难免相互倾轧,这就是两者都没有迈出的局限。

  自古以来,新帝对于先皇留下来的顾命大臣,大多有排斥心理。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顾命大臣动不动就以先帝时的惯例来压制新帝,让新帝非常被动;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顾命大臣资历甚深,倚老卖老,新帝只能敬之,不能责骂,让新帝少了帝王尊严。这是千古规律。

  乾隆帝自诩能力出众,但也不能免俗。他对鄂尔泰和张廷玉本就有戒备心理,再加上鄂、张二人党羽遍布朝野,乾隆早就想趁势打压。

  所以,等乾隆彻底站稳脚跟后,他致力于培养傅恒、讷亲等自己的势力,对鄂尔泰和张廷玉的态度日渐疏远。

  乾隆七年,御史仲永檀弹劾鄂尔泰的长子鄂容安贪腐,鄂容安因此遭到罢免。当时很多御史也纷纷指责鄂尔泰教子无方,纵容亲眷,要求乾隆罢免鄂尔泰。乾隆最终念他是老臣,没有为难鄂尔泰。但是,鄂尔泰在朝堂上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乾隆对他也颇为冷淡。

  乾隆十年,66岁的鄂尔泰病重,乾隆多次派太医前去诊治,最终医治无效病亡。

  乾隆遵从雍正遗愿,下旨将鄂尔泰配享太庙,并且亲自出席鄂尔泰的葬礼,将鄂尔泰的画像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鄂尔泰这位做了14年内阁首辅的清朝老臣,算是死后哀荣了。

  10年后,鄂尔泰昔日的门生胡中藻任职广西学政,他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胡中藻有意把“浊”字加在国号“清”之前,是讽刺朝廷,于是大兴冤狱,恰好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和胡中藻来往密切,因此牵连鄂尔泰一族,乾隆盛怒之下,将鄂尔泰的画像撤出贤良祠。

  当时有大臣建议将鄂尔泰的牌位从太庙中移出,乾隆因顾忌到先帝遗诏内容,因此并没有把事情做绝。但自此,鄂尔泰家族开始走下坡路。

  鄂尔泰从雍正登基开始崛起,到乾隆二十年被移出贤良祠,期间经历34年的时间。34年不长,弹指一挥间,从鄂尔泰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功臣,历经帝王更迭后所展现出的成功和没落。

  鄂尔泰之后,他的老搭档张廷玉几乎和他一样,被乾隆百般折辱,步前者后尘。

  四、盖棺定论,成大功者不小苛

  毫无疑问,鄂尔泰对清朝是有大贡献的人,他改土归流,辅佐雍正处理政务,帮助乾隆稳固皇权等,都是大功。

  但是,鄂尔泰也并不完美,例如,当初他推行改土归流,在剿灭大小土司的时候,也造成了许多流血事件;鄂尔泰晚年,也有许多过失,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鄂尔泰,从历史进程上来看,鄂尔泰的功明显大于过。

  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成大功者不小苛。”

  意思是,那些成就大功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小的过错就否定他。

  笔者认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有没有贡献。

  很明显,鄂尔泰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贡献极大的人。但是,在后人眼中,鄂尔泰的贡献被明显低估。

  笔者不提倡封建文化,但抛开封建制度来说,鄂尔泰这种为了国家利益,敢打敢拼敢干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和发扬。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