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妙笔丹青外,阎立本还有哪件载入史册的大功?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对阎立本和狄仁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阎立本,很多人知道他是画家,并不知道他还当过宰相。皆因画名太盛,光焰遮住了官衔。
阎立本当宰相虽然政绩平平,但是他却因为两件功绩而被载入史册。第一件就是妙笔丹青,善于绘画,尤其擅长人物画。流传于世的画作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件件可以称得上是传世国宝。他另外一件载入史册的大功就是慧眼识英才,为大唐的复兴发掘并保住了中流砥柱——狄仁杰。
慧眼识英 沧海遗珠
狄仁杰(630—700)早年凭借科举入仕,在汴州(河南开封)担任判佐。麻烦的是初出茅庐就被小吏诬告,恰逢(661年)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专门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大臣),他亲自受理审查了这个案子,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找到了自己寻求良久的治世之才。
阎立本对狄仁杰说:“我是一个肖像画家,在我心中自有想画之人与不想画之人,想画的人物中,见其第一眼便有冲动下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你就是极少数之人、非画不可之人。”
他赞叹道:“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意思是从你狄仁杰的所谓过错来看,你是个好官,是被埋没的珍宝啊!(后世遂用“沧海遗珠”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阎立本事后对其近臣坦言:“被我凝视而毫不动容的人,实在从未见过。”当时的狄仁杰是个从七品下的小副官,被不小的罪名陷害,面临前途断送的迎头重击,居然毫不慌乱,更无一丝萎靡猥琐之色。他目光如炬,坦荡磊落,极为沉着冷静,阎立本为其胆识气度所打动,更因其德才兼备而对其爱惜如宝。
于是,阎立本保荐狄仁杰到并州都督府当法曹。犹如伯乐对于千里马的知遇之恩,正是阎立本的慧眼识英才,狄仁杰才没被冤枉埋没,得以崭露头角,此后一身的才华抱负有了施展的空间,最终成为一代贤臣名相。
嫉恶如仇 断案如神
上元二年(675年),狄仁杰被调到了长安担任大理寺丞。大理寺是古代掌管刑狱的中央审理机关,而丞,级别是从六品上,分管中央部门、京师及地方州县的司法案件的复审。
狄仁杰勤勉仁厚,明察秋毫,刚正果决。很快,他出类拔萃的断案才能就发挥出来了,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创造了一年断案17,800起的纪录。这意味着一年不休息的话,平均每天要断案49起,令人惊叹不已。
更神奇的是,一年内处理完毕历年大量积压的旧案,涉及上万人,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倒是释放了不少被冤枉的无辜百姓。如此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且高效优质地工作,使狄仁杰成为朝野上下钦佩的断案如神、惩奸除恶的大法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狄仁杰从此名声大震,被当时的人称颂为“平恕”,即公正无私、持平宽仁之意。
可惜没有记载这些案件的详细史料,古代传统史书对道德风范和国家大事的重视要胜过刑侦断案。这一空白也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在唐代和后世文学以及民间故事中,狄仁杰被演绎为大众仰望且津津乐道的传奇“神探”。(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编写的《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也译为《大唐狄公案》,在海外广为流传,因此,这个被艺术化的形象,在欧洲与福尔摩斯具有同样的知名度。)
上谏皇帝 下惜庶民
狄仁杰断案公道,还体现在不畏强权、嫉恶如仇上,就算是皇亲国戚犯了法,他也要写检举信给皇帝,绝不徇私枉法,就连皇帝做了错事,他也敢于犯上直谏,进行劝阻。
仪凤元年(676)九月,唐高宗下令诛杀两位误砍昭陵(太宗陵墓)柏树的将军(权善才和范怀义),狄仁杰上奏辩护,认为二人罪不容诛。高宗大怒:“他们砍伐昭陵柏树,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 狄仁杰直言道:“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在场的朝臣个个大气不敢出,而狄仁杰却泰然自若,他要高宗考虑后世的评价。之所以不敢奉命处死善才,是唯恐皇上陷入不仁不义之中啊!高宗闻言怒气渐消,免去了两位将军的死罪。
狄仁杰的正直忠贞难能可贵,唐高宗把狄仁杰从大理寺调到了身边,升任侍御史(负责审查百官)。他恪守职责,弹劾了两位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宠臣,自此朝廷风纪肃然。
狄仁杰为官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体恤百姓的本色。调露元年(679),唐高宗准备偕武后前往汾阳宫,中途必经妒女祠。民间传说衣着华丽的人经过妒女祠,会招风雷之灾。当地官员打算征发数万民夫,另外开辟一条御道。
当时任知顿使(亦称置顿使,掌管皇帝旅途食宿等事务)的狄仁杰道:“皇帝出行,有千乘万骑扈从,风伯为之清尘,雨师前来洒道,还怕什么妒女之害?”于是停止了征发徭役。狄仁杰既妙言了天子至尊,又避免了劳民伤财。 唐高宗得知后,由衷赞叹:“狄仁杰真是个大丈夫啊!”
武则天惯用佛教为自己皇权的合法性造势,晚年时还要花费数百万造一座大佛像。狄仁杰劝她说,这么做损害的一定是百姓,耽误农时,也是放弃国家根本。既费官府库财,又耗人力,如今边境尚未安宁,应放宽徭役,免去不需急办的事务,如果一方发生灾难,到时又用什么去救济呢?武则天只好作罢。
赶赴豫州 刀下救人
高宗去世(683)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沦为傀儡的幼子李旦,自己临朝称制,重用其侄子武三思(任兵部、春官尚书)、武承嗣(当宰相)。李旦上表让位,武则天为谋夺江山社稷,大杀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甚至不惜杀害亲骨肉。反武浪潮汹涌,先是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闻名天下。接着,李氏皇族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起义,但都被镇压,惨遭屠戮和灭门。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等也全部遇害,纪王李慎被关进大牢后流放病死。唐之宗室几乎被翦除殆尽,幼弱幸存者也被流放岭南,其亲党数百家也被诛杀。参与起兵的皇族后裔更是被武则天改姓为“虺”。
688年9月,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十万大军围攻豫州,唐太宗的儿子越王李贞兵败自杀。作为新赴任的豫州刺史,狄仁杰看到屠城后的凄惨景象。张光辅纵容将士趁机暴敛,以杀降冒功,乱党家属人数居然高达五千多人。
武则天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行刑,但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拒不执行。事关五千人身家性命,作为当地父母官,不能不慎重。他质问宰相张光辅,为何要纵容将士奸淫滥杀、敲诈勒索,把豫州变成了人间囚城?“您就不怕怨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吗?!”
狄仁杰上奏武则天,认为一旦按此定罪,将牵连甚广,并一再为反叛家属求情。后来这些家属被免去死罪,发配丰州。他们遥望远方哭着跪谢狄公的救命之恩,到达丰州后,他们又为其立碑,以颂恩德。 而狄仁杰因得罪张宰相,被贬为复州刺史。
虎口脱险 再当县令
690年9月,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毒如蛇蝎的她大搞酷吏政治,鼓励告密构陷,铲除异己,残害忠良。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在朝廷内外形成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武则天共有75位宰相,被赐死或死于狱中的有15人,被流放的9人,不得善终者占宰相总数的三成。
692年正月,仅做了四个月宰相的狄仁杰就被酷吏来俊臣诬为谋反,夺职下狱。狄仁杰坦言:“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满意而归,只等择日问斩了。
期间,有人跑来跟狄仁杰说:“您曾与杨执柔同在礼部为官,只要牵连他入狱……”狄仁杰当即拒绝,怒斥道:“皇天后土在上,你竟然让我狄仁杰做如此不义之事!” 说完以头撞柱,血流满脸,来劝他的人吓得赶忙溜走。
狄仁杰趁机拆被撕帛写冤状,藏在棉袄夹层里,对狱卒说:“天热了,把棉袄给我家人,拆掉棉絮再送来。”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武则天亲自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此后,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狄仁杰死里逃生,被贬到彭泽(江西北部)当县令。彭泽遭遇旱灾,狄仁杰为民上疏请求免除赋税,为民请命,为囚请赦,济民解困澄冤……是金子总会发光,他走到哪里都是当地老百姓的福气,以前(686年)他受排挤外放为宁州(甘肃宁县)刺史,因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大破契丹 保境安民
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率军攻陷冀州,进而又攻打瀛州,河北震动,史称营州之乱。名将王孝杰在东硖石谷(唐山附近)全军覆没,坠谷而亡。中原岌岌可危,武则天只得把贬为彭泽县令的狄仁杰调到河北任魏州刺史,前去平息战乱。
前任刺史害怕契丹突然来袭,把老百姓全部迁入城内,修墙补具,坚壁清野,固守城垣。弄得人心惶惶,恍若大难临头。与此做法相反,狄仁杰上任后打开城门,让百姓如常生活,返田耕作。“契丹军尚在远处,不必制造紧张气氛。” 狄仁杰泰然自若地笑道,“敌人胆敢来袭,吾自有良策拒之。” 百姓听了大为高兴,将士们见狄大人胜券在握,士气大增。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田园牧歌景象,耕地织布,放牛养鸡,家家炊烟袅袅……契丹人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但绷紧的弦也放松下来。听说大名鼎鼎的狄仁杰来了,一度所向披靡的孙万荣慑于其威德,竟不战自退。
魏州百姓欢欣鼓舞,编出歌谣来歌颂这位爱民如子、英明卓越的狄大人,当地民众还为狄仁杰建造生祠。这是继宁州、彭泽之后,老百姓为他建造的第三座生祠。
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次年,突厥南下侵扰,68岁的狄仁杰挂帅出征,突厥军迅速逃回漠北。(突厥可汗默啜也非常敬畏狄仁杰,所以从不与之交兵。)狄仁杰又担任河北道安抚大使,他奏请赦免被突厥劫持利用的百姓,一律不加追究。狄仁杰严禁官兵扰民,广行仁政,发放粮食救济穷人,招抚流亡,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稳定了局势,保境安民,政绩斐然。
犯言直谏 心系李唐
狄仁杰是在太宗的贞观之治中长大的,对大唐感情深厚,在冤狱中也以“唐室旧臣”自居。他二度为相,已是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武则天对这位“国老”的倚重和信服远超其他大臣,狄仁杰的话,她多半听得进去,也会掂量著做。狄仁杰也等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机,竭尽心力地抓紧完成这最后的使命。
武承嗣、武三思紧锣密鼓地想趁女皇行将就木之时,把太子的地位争夺过来。由谁来继承帝位,立子还是立侄?这拖延已久的大事迫在眉睫,已经不能再回避了。
狄仁杰犯颜直谏:“太宗皇帝不避风霜,冒着刀林箭雨,平定天下,创立大唐基业传给高宗,先帝又把皇子托付给陛下。听说陛下想将皇位交给外姓之人,这恐怕既违背天意,也不是先帝和天下臣民的意愿!请陛下想一想,母亲和儿子、姑妈和侄儿,到底谁与谁亲?”
武则天说:“这是我的家事,您就不要掺和了。”狄仁杰摇头道:“王者以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他进一步启发她:“立儿子为太子,皇位由儿子继承,陛下百年之后牌位送到皇家祖庙,陪伴先帝,代代相传;皇位如由侄儿继承,我从未听说过侄儿当皇帝,把姑妈牌位送到皇家宗庙去的!”狄仁杰的话让武则天焦躁晦暗的心敞亮起来。她最怕死后被清算,还政于亲儿子,恢复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才是身后千载的归宿。
狄仁杰还用事实证明立子复唐的正确和重要。“依臣看,天意和民心都没有厌弃大唐。北方告急,梁王武三思公开招募勇士,一个多月还没有招足一千,后来庐陵王出面招募,不到十天功夫,就有五万人报名。 由此可见,现在要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 武则天虽面露怒色,但也明白是民心向背的问题。
就连她派侄孙武延秀与突厥可汗默啜之女和亲都惨遭拒绝,默啜还羞辱道:“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 接着带十万骑兵大举南下,扬言“奉唐伐周”,武则天大受刺激。
边境战乱时,武则天本想让武氏子弟带兵立功,镀金上位,但她的几个侄子没一个争气成器的,除了整人害人、拍马溜须、奢侈淫乐,什么都不行。不仅连打败仗,张皇逃窜,还激化矛盾,滥杀无辜边民,名声很臭,不得人心,继位也保不住武周,天下必乱。
臣民仍思念著大唐,武则天逐渐醒悟,派使者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她将李显藏在帐后,然后召见狄仁杰,故意说起庐陵王之事。狄仁杰恳请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则天便将李显唤出,厉声道:“皇太子还给你!”狄仁杰拜谢说:“太子回朝,但却无人知晓,人言纷纷,如何才能让人相信呢?”武则天便先将李显安顿在龙门,然后按礼节隆重地将他迎回宫中。满朝文武、天下百姓无不欢悦。
举荐贤才 光复唐室
狄仁杰文能当宰相,武能破契丹,还很会举荐人才,这对光复唐室起了很大的作用。最突出的是桓彦范、张柬之、敬晖、姚崇、窦怀贞等数十人,这些人受任后业绩显赫,都位至公卿。其中张柬之、姚崇更是名垂青史的贤相。
狄仁杰高瞻远瞩,知人善用,唯才是举,举贤不避仇。他表示,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个人打算。契丹猛将李楷固兵败来降,有人主张处斩。狄仁杰则认为李楷固可谓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授以官爵,他必能感恩效节。后来李楷固率军讨平了来犯之敌,凯旋而归。讲起来,李楷固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的外祖父呢!
狄仁杰曾向武则天两荐张柬之,“您若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 不久武则天又让他举荐人才,狄仁杰说:“我不是推荐张柬之了吗?”武则天回答:“我已给他升官了。”狄仁杰道:“我所推荐的是相才,不是一般的司马。”于是,张柬之在狄仁杰去世后升为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与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敬晖等人,发动政变,率左右羽林军从玄武门入宫,诛杀女皇男宠张易之、张昌宗,81岁的武则天不得不退位。接着,太子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恢复了大唐国号,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狄仁杰生前安排张柬之这步棋,敲响了武周的丧钟,大唐复兴的序幕展开,狄公应是含笑九泉。
狄仁杰为官大半生,鞠躬尽瘁,为社稷民生和大唐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劳。他身居宰相之位,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有一定的匡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11-30 与周代不同的是,唐朝的鹿鸣宴具备了儒家哪些功能?
- 11-30 有汉朝宦官干政的教训在前,唐朝为何还这么宠信宦官?
- 11-29 在唐朝时期,哪八位诗人被时人称之为“酒中八仙”?
- 11-29 骈体文在唐朝时十分古板,因此韩愈发起了怎样的改革运动?
- 11-29 对于古代的军事制度,在唐朝以后逐渐暴露出哪些弊端?
- 11-29 按照唐朝政府的官方规定,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多少里?
- 11-29 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骑兵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