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关于赵光义继位的真相是什么?如何顺利登上皇位的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4分类:历史

  历史上关于赵光义继位的真相是什么?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关于赵光义继位,其实一直以来都存在“弑兄”的说法,其实从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来看,我更倾向于赵光义名正言顺的继位。那么问题来了,赵光义到底是如何顺利登上皇位的呢?朝中大臣为何始终没人拥立赵匡胤的儿子呢?

  赵光义其实就是既定继承人,故而能够顺利继位

  关于赵光义的继位,我们还得从“金匮之盟”讲起。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之时,曾与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立下“金匮之盟”,而这则成为了赵匡胤兄终弟及,赵光义顺利登上皇位的一个重要保障。

  由于当时北宋初立,尚未完成统一,再加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幼,为了防止主少国疑的惨剧再度上演,故而立下了“金匮之盟”。关于这纸盟约,《宋史·杜太后传》和《宋史·魏王廷美传》均有记载。

  虽然一直以来始终存在对于“金匮之盟”的质疑,且始终没有发现“金匮之盟”原文,但自古以来关于“金匮之盟”的存在争议其实并不大,现今的学术界也普遍倾向于盟约的存在。唯一的争议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二传,即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德昭,还是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此外,关于赵光义的顺利继位,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有力证据,那便是他的地位。自五代十国以来,“亲王+京尹”便是皇储的标配。而赵光义自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征讨李重进之后,便被封为了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此后便长期担任着开封府尹(京尹)的职位。

  到了开宝六年(973年)8月,一直主张父死子继,反对赵光义被立为储君的宰相赵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而仅仅一个月后,即同年9月,赵光义便被封为了晋王,从而正式拥有了“亲王+京尹”的身份。

  可以说,赵光义其地位不仅完全符合皇储配置,而且自陈桥兵变起,便一直位高权重、大权在握,且常年参与朝中事务,再加上“金匮之盟”的缘故,基本可以断定,赵光义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而这也是赵匡胤去世之后,赵光义能够顺利继位的原因。

  赵匡胤始终没有培养儿子,因而其子始终没有大臣拥立

  与赵光义的境遇截然相反,赵匡胤对于两个儿子几乎从未进行培养,要知道赵匡胤于开宝九年(976年)去世之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如果他想要传位给儿子,这种现象显然极不正常。

  按照常理,皇子一旦出阁,往往便会被封王,即使不加封为亲王,也至少会加封为郡王。然而,赵匡胤在位期间,他的两个儿子始终没有封王,赵德昭和赵德芳被封王均发生在赵光义继位之后。此外,赵德昭于乾德二年(964年)出阁起,便于同年六月初五授任贵州防御使;而赵德芳于开宝九年(976年)出阁后,则被加封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此后,直到赵匡胤去世,赵德昭和赵德芳的职位始终没有变化,要知道这两个职位不过是挂名而已,不仅没有实权,而且无法直接参与朝政。正如前文所说,如果赵匡胤想要传位于儿子,他有足够的时间对儿子进行培养,但他显然没有这么做。

  另外一个可疑点在于,赵匡胤病逝当晚为何单独召见了赵光义,虽然无从得知两人交谈的内容,但从透露出的只言片语来看,病重的赵匡胤显然是在交代后事,让赵光义“好好做”。如果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中意的继承人,那么此后必然会再度召见赵德昭或者赵德芳。而且,赵德昭和赵德芳从未直接参与朝政,如果赵匡胤要传位两人,岂能不召见顾命大臣行托孤之事?

  与以上这些比起来,宋皇后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派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的行为反而更为奇怪。而且,当得知王继恩并未召赵德芳入宫,反而将赵光义召入宫中后,宋皇后的表现竟然是“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司马光《涑水纪闻》)这显然就是一种做贼心虚的表现,而宋皇后的这种作为,恐怕也是赵光义继位后对其较为冷淡的原因所在。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赵匡胤始终没有对两个儿子进行培养,且未给予其较高的地位,从而导致两人始终没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而朝臣们也知道这一情况,自然也就无人拥立他们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