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本一直低人一等,她为何能改变命运?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你知道慈禧吗?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实际掌权人。她的风评非常不好,这是无法辩驳的。慈禧身上的“骂名”,部分来自于对权力的迷恋,部分是因为许多丧权辱国的决定,还有部分与阴沉的性格有关。但即便如此,她依旧有研究的必要,因为能够从一名小小“嫔妃”发展成清代“大佬”,绝非偶然。
1852年,叶赫那拉氏踩着大清朝的小尾巴嫁给了咸丰帝。为什么说是“小尾巴”呢?因为咸丰是最后一个拥有实权的皇帝了,在此之后的同治、光绪、溥仪,几乎毫无主观能动性。这一年,慈禧17岁,咸丰21岁。
不要以为太后天生就是太后,年轻的慈禧也经历过“低眉顺眼”和“落于人后”。首先,在她之上有中宫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其次,同一天选秀,同一天入宫的丽贵人更加受宠,她先一步给咸丰诞下皇女,立即被封妃,时间比慈禧足足早了十个月。
那么许多事都差人一步,低人一点的慈禧,是如何改变命运的呢?因为四件事:
1.诞育咸丰唯一的儿子。咸丰帝去世的时候只有30岁,他只有过两个儿子,其中玫贵妃的孩子活了一天便夭折。如此,在咸丰去世时候便只有独子可立,慈禧成为小皇帝背后唯一的亲人,这是她成大佬的第一步。当然,前方还有层层阻碍。
2.打败顾命八大臣。皇帝年纪太小,国家就必定有隐患,咸丰不是傻子,他设置了两道预防机制:1.分别把象征着皇权的印章交给儿子和皇后,以备小皇帝(也是他背后的生母)专断。2.安排了怡亲王、郑亲王、协办大学士尚书等八位顾命大臣,组成中央智囊,互相制衡下为国分忧。如果以顺治皇帝给儿子康熙做的准备为模板,其实咸丰做这么多也就够了。只是,慈禧不是孝庄,她的权力欲望战胜了治国理智。公元1861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或被革职或被斩首。慈禧面前的阻碍,又少了一个。
3.拥立新皇帝。同治死后,膝下无子,自然也就没有直系亲属可以继位。惯例:必由皇室宗亲出一个可堪大任者登基。这个时候实权掌握在谁手中,决定了新皇帝的性质,例如北周权臣杨坚,他会拥护一个“儿皇帝”,因为他的目的是立个傀儡,以后的大事全有自己决定。再例如北宋仁宗,他则必须选拔能人,方可延续大业。慈禧,是前者。(有前者的动机,但远远不如那些人优秀,这点文末会说)
公元1874年,在有“更优解”的情况下慈禧坚持立年仅四岁的奕訢登基,是为光绪。光绪皇帝生母正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4.慈安去世。同治在位时,东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其中慈安太后曾经的身份是咸丰皇后,如此,比前身为贵妃的慈禧地位更高,这里无关与同治血缘之亲属,只看嫡庶。同时,当初咸丰帝把象征皇权的两枚大印分别给了儿子跟皇后,即便未来是慈禧代替同治手握大印,却仍旧不是皇权的直接掌握者。
光绪七年,慈安在钟粹宫暴毙身亡,死因成谜。史书说是因病去世,但也有许多野史猜测,就连溥仪都在他的自传里也提出了不正常死亡的怀疑。(这里不引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我的前半生》)
无论如何,到此为止,慈禧完全意义成为“大佬”,前朝后宫。
“大佬”是个事实判断,并不带有褒义色彩。事实上,慈禧在历史中的骂名无数,而背后原因,众说纷纭。通过以上四点梳理,我们也能够得出些许结论:
纵观历史,那些励精图治 披荆斩棘开创新朝代皇帝都在摸索追求着同样一件事,那便是如何让国家统治的更久。
渐渐地,他们得出几个共同结论:预防外戚,遏制权臣,不宠宦官,于外部重视交流,于内部分散百官大权,总体上加强中央集权。进而设计出许多封建背景下相对科学的制度。
反观慈禧呢,自己就是外戚,亲手树立了如恭亲王一样的权臣,沉迷宦官的谄媚,对外交流一再示弱,辛酉政变又把分散的臣权全部聚拢,事事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何,前文提到杨坚时会说,慈禧有着同样的动机,却远远不如。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