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穷考生写八字,为何就被皇帝录取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虽然当今处在现代化时代,各类人才济济,但高考仍是作为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贫寒人家来说,这也是公平竞争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古代,作为高考的前身,科举制度也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必要方式,比现在的高考更直接的是,古人通过了科举制度后便意味着人生已步入了正轨,仕途之路已经开启,对于贫寒学子来说这也是唯一出头的机会。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所以即便科举考试很难,但还是有不少人挤破脑袋要考取功名,有的甚至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也仍不放弃,因为考取功名后便意味着人生的逆转。很多清贫学习即便倾家荡产了也要苦读诗书,只为有朝一日挣得功名。在科举制度年间,出现了不少令人感动的贫寒学子事迹,比如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卷面上写8字,皇帝看完感动,表示状元就他了。
隋炀帝杨广正式开创了科举制度,并以此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考核的内容则是儒家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之后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流程,即参与科举考试的学子必须先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试,层层选拔,最终选出最具有学识的人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名言更是激励了不少人士想要高中状元,跻身仕途行列。殿试的时候则是由皇帝直接主持考试,排名第一的则被称为状元,成为众人羡慕的天子门生。科举考试的难度很大,成为状元更是概率低下,据资料记载,从科举制度颁布之时到清朝结束,上千年间的状元也不过区区504人,可见其难度与竞争程度之高。
今天要介绍的便是来自清朝年间的一名状元,名叫骆成骧。骆成骧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母亲在他7岁那年便离世了,从此跟着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并不是一个善于生活的人,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是艰难。因为实在养不活他了,最后出于无奈将他过继给了一户姓骆的做红绿纸生意的人家。因为骆成骧天资聪慧,所以继父才为他请老师教他念书。1893年,骆成骧首次参加科举考试,一举通过了乡试,取得了四川全省第三的成绩,1895年他又通过了会试,只等接下来的殿试考试了。
当时的清朝已经被西方列强击溃得惨不忍睹,朝廷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能够御敌而不是只会咬文嚼字的文人,于是将此场殿试设立得与众不同,当时考的便只是时政策论而已。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来说,这场考试无疑将他们难住了,他们没有想法,想不出对策。
但骆成骧不同,只见他闭目思索了一会儿,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提笔洋洋洒洒地分析了当时的处境。在快要结尾的时候,骆成骧抬头环顾了下,发现坐在主位的光绪帝满脸郁结,想必心中忧思难以解开,愁容不散。看着这样的光绪帝,虽然位居高位,但却没有实权,整个国家在风雨中飘摇不定,见此情景他最后写下了八个大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当时的光绪帝才刚刚从慈禧太后那里获得点实权,他迫切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拳脚,所以极其看重此次科举考试,想要选拔一些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主持殿试,当最后看到骆成骧写下的八个大字时,他分外的感动,这样一个人能够心疼作为无实权的皇帝的他,他很是受用,所以便提起御笔,宣布骆成骧成为了本届的状元郎,这也是清朝历史上首位四川籍的状元。
当了大官以后,骆成骧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人光明磊落,不贪污不腐败,虽然已为高官,但他没有忘却过自己从前的苦日子,一生都清廉自守,为天下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对于自己的过往经历,他更是说出了“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名言激励着无数的后代。1926年这位心怀天下的仁爱之士离开了人世,听闻此消息后,当地百姓上万人出城送别他,场面颇令人感动。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