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郭子仪年过80,为什么还整天寻欢作乐?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俗语说的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史上因为功高盖主而受到皇上猜忌,最后不得善终的将领可谓是数不胜数。很多人把它归咎于人性本质,认为“大丈夫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其实不然,真正安身立命的功夫在于“知进知退,能屈能伸”,哪一个皇帝不喜欢一个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在自己不需要他的时候安稳老实的臣子呢?

  郭子仪,他是民间传说中最有出息的武状元,他平定了安史之乱,还上演过“单骑退回纥”可谓是战功赫赫,为大唐王朝建立了不世功勋,还被唐德宗尊称为“上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说:“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及人臣,而众不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历史名臣中功高盖主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做到善始善终、五福俱全的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后来人们提到富贵寿考的名臣,基本上能想到的也就只有郭子仪。

  康熙皇帝说:“汉唐以来功名最盛而有福祚克全的首推郭子仪”。可见,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贵为皇帝,对郭子仪都是推崇备至的。

  “武状元”出身

  在郭子仪出生4年之后,一个伟大的天才诗人出生了,这个后来光芒万丈的诗人叫做李白。

  很多年后,郭子仪犯法,正是因为李白的求情,郭子仪才被赦免,再后来因为永王谋逆,而作为永王幕僚的李白,按照唐朝律法,也应该处斩。为了救李白,郭子仪不惜放弃高官厚禄,最后才让李白免于一死,而他自己也被流放。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很多人印象中他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以为没有什么交集,却没想到郭子仪和李白是这样的惺惺相惜。

  公元697年,郭子仪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把年号改为“神功”,还在科举制中增设“武举”。

  而“武举”制度的开设,也为郭子仪后来的人生进程铺平了道路,也正是通过武举考试,郭子仪一举高中,成了后来人们传说中的“武状元”。

  当时的武举考试,很多考生都是从娃娃抓起的,郭子怡也是自幼练习武术。当时的考试内容有7项,比如要射中150米开外的箭靶,要骑着马射墙头上的鹿皮,还要考站立射箭和移动射箭,还要把5米多长的门栓举起来10次,类似于今天的举重。

  而且,除了对这些武力值的要求,还要求考生身材要高大魁梧,外表要体貌丰伟,甚至于口才上也要严辞辨证。在这么严苛的考试标准之下,年方二十的郭子仪仍然高中武举,不能不说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但高中武举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军事统帅,还要经受时间的磨练和考验。自从郭子仪高中武举之后,他的仕途十分顺利,一路升迁成了坐镇一方的统领,但真正让他光耀史册的还要数他的赫赫战功。

  平定“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郭子仪59岁这一年冬天,身兼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逐鹿起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习惯了开元盛世的唐朝百姓们都大惊失色,眼看着安禄山指挥着十五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控制了河北。

  危急关头,唐宣宗急忙召回正在守孝的郭子仪,命令他率领朔方军平乱。就这样,年近花甲的郭子仪继唐氏命脉于一身,开启了他忠心大唐的荣誉之路。

  郭子仪一出马就斩杀了几个叛将,战事频频告捷,充分展示了大将风度,同时也牵制住了安禄山进攻的脚步。老皇帝唐宣宗十分欣慰,加封他为御指大夫。

  随后,郭子怡还不计前嫌,推荐和他向来不和的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他们强强联手一举收复了河北。

  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郭子仪也受到了极高的封赏。他家大业大,每年的俸禄高达24万贯良田,美器、珍玩更是数不胜数,他的私宅也非常大,家人走在里边甚至会迷路。

  他的妻子被赐予“国夫人”的最高称号,8个儿子也个个为官,到孙子那一辈,人实在太多了,连郭子仪自己都分不清,以至于在孙子们前来请安时,只能点头示意蒙混过关。

  难得糊涂

  尽管郭子仪位极人臣,但他一直都谨言慎行,75岁那年皇帝要给他升官,还要送他500亲兵,他却全都拒绝了,大概是为了避免被皇帝猜忌,他还特意向皇帝要了6个美女。

  在古代,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讲究洁身自好,而郭子仪这样身居高位的大臣却反其道而行之,用“自污”的方式避免了皇上的猜忌。

  根据史料记载,郭子仪虽已80高龄,但身边妻妾成群,甚至平日会客时,也全然不顾及自己的形象,把她们带在身边。

  对待人际关系方面,他更是用“难得糊涂”的态度处事。他和挖自己祖坟的人称兄道弟,对待属下的错误,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他一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廷为郭子仪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汾阳王府来犒劳他,他却下令平日里府门大开,任由百姓进进出出,全然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

  而皇帝看到他如此纵情享受,贪图富贵,一点也没有远大志向的样子,所以对他从来不曾有所猜疑。

  而著名学者黄朴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他不这个样子的话,就难逃韩信一样被灭族的下场。”可见,郭子仪的确是大智若愚。

  小结:

  郭子仪在皇上对他的功劳充分肯定并大加封赏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功臣自居。他看淡名利,用“自浊”的方式避免了皇上的猜忌,可谓是十分的高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一个人德高望重的时候,同时也就到了高度危险的时期,这个时候,全身而退的功夫,比开拓进取的功夫更为重要。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