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承乾为何会派人赐杀自己的老师张玄素?发生了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张玄素唐朝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张玄素为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专门教导太子李承乾。几日后,东宫内发生了一件“摔鼓”的大事。

  原来,太子李承乾喜欢击鼓饮宴,东宫内经常鼓声如雷。张玄素身为太子的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出面劝太子。

  李承乾被张玄素一顿数落,极为不耐烦,在怒火之下,李承乾命人将鼓取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把鼓摔毁,场面一度异常尴尬。《资治通鉴·唐纪十一》云:

  太子尝于宫中击鼓,玄素叩阁切谏;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子身为储君,左庶子身为东宫的老师,二人本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如今闹到这一步,可见矛盾积累已久。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张玄素是如何将太子“逼”到墙角的。

  1/6.你在哪里做小吏

  贞观年间,张玄素担任刑部令史,唐太宗曾和张玄素曾有一次对话,让张玄素倍感羞辱。

  上尝对朝臣问之曰:“卿在隋何官?”对曰:“县尉。”又问:“未为尉时何官?”对曰:“流外。”又问:“何曹?”玄素耻之,出阁殆不能步,色如死灰。(《资治通鉴》)

  李世民和张玄素拉家常,问张玄素:“你以前在隋朝的时候做什么官?”

  张玄素答:“县尉。”县尉的品级是八品下,隋唐时期,县尉在县衙内位居县令、县丞、主簿之后,可以说为位卑言轻。

  李世民追问:“在做县尉之前,你做什么官?”

  张玄素很不好意思地说:“九品之外未入流。”隋唐官职一共分九品,在九品之外,就算不入流了。

  张玄素本以为对话就此结束了,没想到李世民还问:“那到底是哪一曹的小吏呢?”

  如此追问,张玄素面如死灰,出门的时候都迈不开步了。

  小吏出身,为何让张玄素引以为耻呢?因为隋末唐初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有一个良好的家世,比能力更重要。正因为这,唐朝初年的“五姓七望”才让人高攀不起。张玄素小吏出身,还一再被李世民追问,仿佛被人可以羞辱一般。

  2/6.这个小吏不能杀

  张玄素说自己是不入流的小吏,到底是什么小吏呢?《新唐书》记载:

  张玄素,蒲州虞乡人。仕隋,为景城县户曹。

  隋朝末年,张玄素担任景城县(河北沧州境内)的户曹。“曹”是指古代办事的官署,也就是说,张玄素是县衙内负责户籍的办事小吏。虽然他是小吏出身,但品性高洁,深受百姓爱戴。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攻下景城,县衙内的官员悉数被抓获,包括张玄素。窦建德视隋朝官员如仇人,打算将这些官吏全部杀掉。可当窦建德要杀张玄素时,城中竟然自发来了上千位百姓为张玄素求情。《新唐书·张玄素传》:

  执将杀之,邑人千余号泣请代,曰:“此清吏,杀之是无天也……”

  因为张玄素是个清官,百姓才愿意为他请愿,窦建德连忙命人将张玄素松绑,并且让他在自己麾下做官。

  张玄素虽然只是不入流的小吏,但坚持自己是隋朝臣子的立场,不愿为窦建德效力。后来听闻隋炀帝杨广已经被宇文化及所杀,才勉强接受窦建德的任命。

  张玄素在窦建德麾下勤勤恳恳,很快被升为黄门侍郎。

  3/6.我给太宗提点意见

  公元621年,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张玄素被俘虏。因为张玄素声名在外,被李渊任命为录事参军。李世民即位后,亲自召见张玄素,李世民问张玄素:“隋朝为何灭亡啊?”

  张玄素答:“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皇帝亲理政务。如果什么事情都由皇帝管,皇帝做出的错误决定大臣们又不敢反驳,久而久之,皇帝的错误政令渐渐增多,国家必然灭亡。所以,圣明的君主要培养贤良的臣子来治理天下。”

  李世民觉得张玄素的话说的很有道理,升他为给事中。

  公元630年,李世民准备南巡洛阳,于是下令修筑洛阳皇宫。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众所周知,隋炀帝登基时,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修大运河,第二是征高句丽,第三就是修洛阳皇宫。最终,百姓不堪重负,隋朝江山满目疮痍。

  此时,张玄素给李世民上疏,劝李世民不要步隋炀帝的后尘。李世民怒问:“难道我不如隋炀帝?”

  张玄素正色回答:“如果你如此做,就是和隋炀帝一样的君王。”

  李世民陷入沉思,最后对房玄龄说:

  “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玄素性格耿直,直言敢谏,不怕得罪李世民。幸运的是,李世民从谏如流,最终听取了张玄素的意见。这件事也让李世民对张玄素有了深入了解,接下来对他委以重任。

  4/6.这个太子不听话

  基于对张玄素的了解,李世民认为此人忠直,值得委以重任。李世民任命张玄素为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唐会要》曾评价李承乾“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从小备受李世民疼爱。为了培养李承乾,李世民先后派遣房玄龄、陆德明、孔颖达、李纲、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数位名臣任职东宫。

  但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逐渐生出叛逆思想,李世民不得不多处寻访贤德之人,放置在东宫,以辅佐太子,越是这样,李承乾越是觉得压力太大,更加惶恐。

  张玄素初来东宫时,发现李承乾有厌学心理,张玄素劝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出自《旧唐书》)

  李承乾不听劝告。贞观十三年,李承乾逐渐染上了打猎、喝酒等嗜好,张玄素劝道:

  骑射畋游,亵戏酣歌,悦耳目,移情灵,不可以御。(《新唐书》)

  李承乾想停止一天的学业,张玄素又劝道:

  学文以饰其表。

  反反复复劝了很多次,李承乾叛逆心理已起,张玄素的话他不想听,但又因为张玄素是父亲李世民派来的,他又没办法,于是二人关系逐渐疏远。

  5/6.把太子逼到墙角

  这一切,唐太宗李世民都看在眼里,李世民认为张玄素是称职的,只要张玄素坚持下去,太子一定会听从张玄素的建议。贞观十四年,李世民加封张玄素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子。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在唐朝东宫,虽然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少师等职,但这些职位大多是挂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宫官员。真正任职于东宫的官员,分文武两类,武将最大的官职是太子左内率,文官最大的官职是太子左庶子。前者是负责戍卫东宫和太子的安全,后者相当于东宫的政务大管家,同时也是太子的老师。李世民任命张玄素为太子太子左庶子,本想让张玄素当好太子的老师,却直接造成以下局面:

  (一)张玄素深感肩上担子之重,所以战战兢兢,更加勤勉的劝谏李承乾。

  (二)李承乾本身就厌烦张玄素的劝谏,现在张玄素又升任太子左庶子,让李承乾更加无法接受,但他又不能辞退张玄素。

  李承乾为了躲避张玄素等宾客,一度闭门不出,整日在房内饮宴。张玄素几次上门,让太子以国事为重,不要整日沉迷于和宫女饮宴,李承乾越听越气,干脆不和张玄素说话。

  后来,就发生了开篇的那件事情,李承乾在东宫愈加烦恼,于是击鼓夜宴,张玄素敲门阻止李承乾,李承乾把鼓鼓毁掉了。

  注意,太子并不是因为虚心接受张玄素的劝告,而毁鼓明志,《新唐书》云:

  太子出鼓,对玄素破之!

  就这要把鼓摔在张玄素跟前,表达抗议!

  摔鼓事件,表达李承乾内心对张玄素的抗拒,同时,也表明,一个当朝太子被东宫官员逼到了墙角,接下来,李承乾干了一件极为大胆的事情,史曰:

  太子讳其切,夜遣户奴以骑楇狙击,危脱死。

  李承乾为了摆脱张玄素,竟然派人在夜里暗杀张玄素,张玄素差点命丧李承乾之手。

  6/6.论张玄素之过

  李承乾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因为害怕弟弟李泰危及到太子之位,所以铤而走险,蓄谋发动叛变,最终东窗事发,被李世民所废。从历史角度看,李承乾毫无疑问是一位失败的太子。

  正是因为李承乾是一位扶不起来的太子,所以后人都认为张玄素是无辜的。史学大家宋祁在《新唐书》中评价张玄素:

  承乾之恶,根著于心,而归责玄素,其何救哉?此士亹辞不能傅太子,谅矣。

  张玄素的同事、贞观年间的著名宰相魏征也曾为张玄素说话,魏征说:

  张公论事,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这种观点代表着大多数人的观点,都认为李承乾昏聩无能,张玄素已经尽到了一个东宫臣子的本分,即使最后李承乾被废,也不能怪张玄素。

  笔者认为,李承乾固然有错,但也不能说明张玄素是正确的。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李承乾尚只有17岁,因为身为储君,畏惧东宫,内无慈母沟通,外有兄弟象征,李承乾实际上是孤独的。

  根据《旧唐书》等记载,不管是于志宁、还是李百药、孔颖达等人,都反复给李承乾提建议。而且态度一个比一个语言犀利、态度凶狠,导致李承乾不知所措,愈发抗拒谏言,遂产生叛逆心理。而张玄素到东宫后,比于志宁等人有过之而不及,让李承乾无力承受,在李世民把张玄素晋升为太子左庶子之后,李承乾彻底被逼到墙角,他派人暗杀张玄素就是最好的说明。

  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古人教导别人,讲究因材施教,因时而异。张玄素忽略了李承乾的心理教育,而一味进谏,这种做法,定然不能将李承乾纠正到正途的。但张玄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李承乾“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李承乾在父亲、老师、弟弟的各种压力下,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所以酿成大错。

  李世民把李承乾托付给张玄素,李承乾因为张玄素而更加叛逆,最终走上不归路,焉能说张玄素无错?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