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商纣王有哪些历史贡献?他为何会身死国灭?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商纣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太多文字以讹传讹,捕风捉影,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红颜祸水苏妲己,纣王无道,穷奢极欲,滥杀无辜,有关他的罪恶,罄竹难书,有关他的优点,只字不提。

  纣是个很不好的词,相当于残暴无道,这是他死后被人按上的污名,因为是帝王,也叫谥号,他在世时称帝辛,他的父亲是帝乙,商朝的国君名号第二个字总是以天干命名,比如盘庚、武丁。

  因为说纣王不好的文字太多了,本篇文章先说说纣王的好处或贡献,这不是逆历史潮流,为昏君拨乱反正,而是回首看3000年前的先祖们,我们起码应该有一种理性客观的立场。

  商纣王的历史贡献

  帝辛是个很聪明的人,并且勇力过人。他曾亲自率兵东征,与东夷进行了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在军事上指挥有方,在作战中屡战屡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扩大了商朝的疆土,获得了大批战俘与奴隶,同时也逐渐将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与长江流域。

  因有大批商军在东夷地区常年驻守,加上经济和文化交流,商文化传播到东夷,加速了东南地区的开化,东南地区的一些生产技术,如农作物中一些品种的种植,手工业生产中的一些制作技术也传到中原地区。

  商纣王身死国灭的原因分析

  周武王带5万兵士攻入朝歌,商纣王组织17万大军迎敌,两军交战,商军调转枪头,那时的武器主要是手中所执的戈,因此也产生了“倒戈”这个词汇。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他保留了一个帝王的尊严,让侍从在鹿台点燃火堆,自己跳进火海。

  商朝末年在帝乙、帝辛父子两代手中疆域是不断扩大的,人口是不断增多的,与东夷族的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按说,商王朝是蒸蒸日上的,就算是最后与周武王对战,他是17万大军攻打5万叛军,王者之师惩罚叛军,不是名正言顺吗?那为何以前屡战屡胜的纣王会输得这么惨呢?

  我们撇开苏妲己妖女祸国的陈词滥调,理性分析一下纣王是如何失败的。

  首先,商纣王没有将正规军牢牢抓在手中。

  纣王将军队大批调去征伐东夷,获胜后又让兵士戍守在东南地区,放松了对西部周人的警惕,才被周武王乘机袭其后路,结果弄得家破国亡。说得通俗点,被钻了空子。

  其次,商纣王失去了贵族阶层的支持。

  商纣王聪慧过人,他与臣子交流,不等人家把话说完他都能猜出来,商纣王也膂力过人,能赤手与猛虎搏斗,商纣王有军事谋略且很英勇,每每御驾亲征,屡获全胜。这样优越的个人条件和卓越的功绩,逐渐让纣王膨胀了,他屡屡放言:“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样的帝王,势必目中无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注重个人享乐而懈怠政事,听不进臣子的良言,因此他失去了贵族阶层的有力支持。

  再次,纣王对百姓盘剥得太厉害,失去了民心。

  大家都知道,失民心者失天下,纣王攻打东夷族大胜而归,俘虏了大量东夷族人做奴隶,纣王后期又打造鹿台,大搞基建,以至于财政出现危机,他将这些负担转嫁到各诸侯国身上,贡赋过重,层层盘剥之下,老百姓怨声载道。

  因此他纠集起来的17万大军,基本上都是从东夷俘获的奴隶,其实心中早就对他不满,以至于阵前倒戈,成了周武王的带路党。

  煌煌商王朝,就这样被姬发拼凑起来的5万盟军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一般给灭了。

  小邦周为何取代了大邑商?

  前面分析的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再分析一下西周胜利的原因。

  西周本是商朝在西陲的一个诸侯小国,姬发推翻商纣王,决不是牧野之战一战之功,而是经过了几代周族首领的努力。

  西周在周文王的时期就实行富民政策,鼓励百姓劳动致富。周文王勤劳俭朴,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里劳动,了解农夫的辛苦。这勤政爱民的形象与腐化残暴的纣王形成了鲜明对照。

  西周的军队尚不足推翻商王朝,但西周首领的声誉在天下诸侯间赢得了普遍好感,周文王派自己一位特别擅长外交的儿子姬奭去联络南方的楚和巴、蜀诸国,组成了一支联军。这位姬奭在西周灭商后被封召公,称为召公奭,他的封地在燕,但他长期在京城上班,因此他是800年燕国的开国君主。

  商王朝的诸侯早因为纣王的横征暴敛心存不满,因此很乐意组成统一战线。

  周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就组织了一次讨伐商朝的军事演习,竟然有800诸侯前来支援,共同讨伐纣王,这是一次军事试探,周武王看到了民心所向,也看到商朝气数未尽,就收兵了。

  这次军事威胁竟然没有让纣王警醒,商朝在他手里继续腐烂,许多重臣被他杀的杀,关的关,逃的逃,周武王看时机成熟了,就发兵一举攻下朝歌。

  l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采取什么措施巩固政权?

  西周建立之后,周武王汲取了商纣王失败的教训,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为了让新成立的西周王朝稳固下来,他采取了三大方略来争取民心。

  第一方略是以殷制殷。

  也就是保留殷商上层人士的社会地位和田地房屋等财产,争取上层人士的支持,并通过上层人士争取广大庶民的支持。

  比如周武王允许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为西周的诸侯继续称王,并且让武庚来管理商朝旧都邑民,还册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为诸侯,让他在商丘建立了宋国,并且允许他继续采用天子的礼乐祭奉商族的先祖,让宋人继续传承商代的文化。

  孔子就是宋国后裔,所以在《论语》中留下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周武王采取的第二方略是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王室功臣和上古先贤,周天子和各封国之间既是亲属关系,又是等级关系,等级关系和亲属关系相互加持,相互成就,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就更加巩固了。

  周天子之所以要分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家的力量不够强大,不足以统治所有的领域,所以通过分封的形式,周武王就和王氏宗亲、王公大臣们建立了统一战线,让大家共同来治理国家。

  但是分封制下的层层分封,各路诸侯各成一国、各自为政,这种建立在血亲基础上的宗法制度容易导致人才匮乏、资源短缺,同时带来地方割据和分裂战争。

  周武王采取的第三大统战策略是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神权思想和礼乐制度。商纣王曾经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商纣王在位期间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也不考虑其他人的想法,最终的结果是商纣王的17万大军被周武王的5万大军打败。

  周武王继位以后,汲取了商纣王的教训,到处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天子统治具有合法性,另外一方面开始宣扬天子要有德行,施德政,天子是德的化身,这样就能广泛争取民心,巩固统治。

  l 总结

  商纣王失败,周武王胜利,小小的西周邦国取代了大城邑商朝,再次印证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代的智慧,治国理政的理念,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