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韩信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 萧何是怎么知道韩信有将帅之才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对萧何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刘邦集团崛起的起点,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从长安来到汉中的南郑,一路翻山越岭,数十位将领逃走。

  韩信认为萧何、夏侯婴肯定多次在刘邦面前推荐自己了,但是刘邦仍然不用自己,于是也跟着逃走了,萧何得知韩信逃走后,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追赶韩信去了。

  有人向刘邦汇报说,丞相萧何逃走了,刘邦大惊失色,暴跳如雷,犹如失去了左右手。一两天后,萧何追上韩信,将他带了回来。

  刘邦见到萧何,又生气又高兴,骂道你这老小子,干嘛逃跑啊,萧何告诉刘邦他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刘邦问追得谁,萧何告诉刘邦追的韩信。

  随后萧何告诉刘邦,如果不想一直待在汉中做王,就必须要重用韩信,他是唯一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劝刘邦沐浴斋戒,筑台拜韩信为大将,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那么韩信并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萧何是怎么知道韩信是将帅之才呢?

  第一,韩信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并非不知战的菜鸟

  韩信在项梁渡江到达淮北后,投入项梁军中,虽然“未得知名”,但是在项梁军中,韩信也不可能是啥也不干啊,项梁与景驹、章邯的作战,韩信作为不出名的士兵,必然是要参战的。

  项梁败亡后,韩信归入项羽部下,被项羽任命为郎中,所谓郎中,“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从这里就能看出来,韩信在项羽军中并不是无名小卒,项羽每战都身先士卒,韩信能成为他的亲卫,跟随作战,必然是军中拔尖的士兵。

  此后项羽率军北上巨鹿,大败秦军,再西入关中,韩信都跟随项羽作战,这一路下来,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纳,韩信感受不到尊重,于是离开项羽,投奔刘邦,随刘邦入蜀。

  从韩信在项羽军中的经历来看,他肯定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在作战中他已经逐渐升为中下级军官了,否则也不可能被项羽选中任命为郎中,项羽作战勇猛,身边肯定不会留草包,而韩信能时常献策,说明也是能说上话的郎中,在亲卫中也是有点地位的。

  第二,一个人的谈吐,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

  萧何能够确定韩信的能力,是因为韩信在他手底下担任治粟都尉,经常接触,多次与韩信交谈,从韩信的谈话中,了解了韩信的能力,所以才非常器重他,愿意推荐他。

  而且欣赏韩信的并不是只有萧何一个,滕公夏侯婴在刑场上把韩信救了以后,与韩信交谈后,非常欣赏韩信的才能,夏侯婴可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在军事方面可是个识货的人,不是那么好欺骗的。

  很多人怀疑韩信没指挥过作战,是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呢,这完全是瞎操心,赵奢评价赵括,说他不懂战场的凶险,只会夸夸其谈,但韩信显然不是,他跟着项羽是拿剑砍过人的,所说的计谋方略,必然是切合实际的有的放矢。

  可能有些人抱着韩信溜须拍马、奉承萧何,才获得萧何推荐的想法,这种认识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萧何作为千古明相,岂是不知道轻重的人物,又岂是某些小人得志的领导能够相比的,萧何是县吏出身的职场老鬼,一些小把戏他怎么可能辨别不出来。

  第三,韩信能够在治粟都尉上干出业绩,治理大军就赢了一半

  大兵团作战,最大两个问题就是后勤和指挥调度,俗话说“人一上万,漫山遍野”,指挥起来十分困难,这其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士兵吃不上饭就要闹事哗变。

  韩信投入刘邦麾下后,起初担任的是管仓库的小吏,被夏侯婴推荐后,出任治粟都尉,成为刘邦集团的后勤大管家萧何是属下。

  韩信的治粟都尉,就是负责管理整个汉军的吃饭问题,筹集粮草,粮草运输供给问题,萧何能够器重韩信,不仅因为韩信有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韩信能被粮草供给的事情处理得得心应手。

  这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且不论韩信有没有出色的军事能力指挥大军作战,他有能让大军吃饱饭的能力,让他率军作战,至少不会自乱阵脚。

  古代军队发展到秦汉时期,军中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指挥执行体系,上行下达,只要不是太作死的将领,一般都不会出大乱子,比如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雏鸟,都能指挥赵军,韩信就更加没有问题了。

  第四,登台拜韩信为大将,只是一种留下韩信的手段,能否统兵还需检验

  萧何对刘邦说了两个观点:一个是韩信是可以与之商量大计的人,另一个是要留住韩信,就必须拜其为大将。这其实是刘邦可以给出的最高待遇,萧何与刘邦很有默契,并没有把话说太满,提出授予韩信兵权的建议。

  从这两个方面,刘邦很鸡贼的知道,韩信首先是一个可以谋划军事战略的人,其次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他是有领兵作战的志向的,这一点不同于张良,至于其能力如何,是要在后面的作战中检验的。

  刘邦在重用韩信时,也基本是这样做的,起初虽然封了韩信的大将军之职,但是韩信的权力也并没有比曹参、樊哙、周勃等人高,环定三秦时,韩信的作用更多的担任军事参谋的角色,全军真正的统帅依然是刘邦。

  一直到彭城之战后,汉军大败,韩信的能力才进一步凸显出来,各部都在争相溃退逃命时,韩信在败军中收拾汉军残余,与刘邦在荥阳会合。

  一个将领能打胜仗不足为奇,能在败军中收拾残局,及时止损,重整兵马,保持战力在战争中更为关键,这体现了一个将领和一直军队的意志和韧性。

  输不可怕,输了再也站不起才可怕,历史上有无数次军队韧性不足,先胜而后败的战例,主要原因就是军队和将领的韧性太差,比如像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都有这样的缺点,刘邦的对手项羽也一样,韧性很差。

  正是因为彭城之战后韩信的冷静的处理手段,展示了他优秀的军事能力,再加上一路从汉中打出来的军事谋略,让刘邦彻底信服了,所以刘邦接受韩信的建议,以韩信为主将,曹参、灌婴为副将,率军三万东渡黄河,开辟北方战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