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汉初三杰中张良和萧何都能善终 韩信为何不能善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17分类:历史

  对汉初三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初三杰里面,萧何与张良都算得上是善终,只有韩信早早的死在了吕后手中。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韩信与萧何、张良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只有他不得善终?

  其实原因很简单,无非四个字——“功高震主”。事实上,不仅仅是韩信,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那些被兔死狗烹,不得善终的功臣名将,基本都是这个原因。

  一般来讲,帝王作为团队领导,正常情况下他是不会杀功臣的,因为这不利于团结。

  毕竟团队里面的其他人都会看在眼里,寒在心里。要知道这可是跟着你一起打江山,出生入死的从龙之臣啊,劳苦功高,到头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不得善终。连开国功臣都是如此下场,自己又能好到哪儿去?说不定下一个被动刀子的,就是自己。

  如果不是情况特殊,帝王们一般都会善待开国功臣。因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必然会知道如何团结自己的下属。

  刘邦这个人,混混出身,不学无术,无论行军打仗还是治国理政,水平其实都比较一般。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但刘邦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领导能力。刘邦情商很高,知道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团队,更知道如何去团结这个团队。所以像韩信、张良、萧何这些大才,才会甘心屈于刘邦的手下。

  所以,刘邦绝对是一个优秀的领导,杀功臣这种败人品的事儿轻易不会做,尤其是像韩信这种,对于刘邦基业有着巨大贡献的功臣。

  但是,如果遇到“功高震主”这种情况,那就得两说了!

  一般对于帝王而言,他最看重肯定是自己打下的江山,是自家的这万世基业。他的一切布局和行为,也必定是围绕着“巩固江山、保全基业”这么一个目标来进行。臣子“功高震主”,意味着他对自己的江山基业有威胁。这就好比深埋在自家后院的一颗定时炸弹,必须要拆除,哪怕这可能是一个哑弹,永远不会爆炸。

  韩信对于刘邦而言,无疑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刘邦当初为了和项羽争霸,大搞分封,对于手底下的将领以及投奔自己的诸侯,从来都不吝啬,封了不少诸侯王。如封韩信为齐王、封张耳为赵王,封英布为淮南王等等。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分封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人家凭什么帮你打仗?

  但是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这些诸侯们可就不能算是助力了,而是威胁。他们控制着西汉帝国的半数疆域,个个手握重兵,难保哪天不会反水。毕竟自己当初就是这样过来的,先是接受了项羽的分封,后来却又把项羽给锤了。而且在汉五年和汉六年,燕王臧荼和韩王信先后谋反,更是给刘邦敲响了警钟。

  所以,刘邦想要保全汉朝基业,那就必须要解决诸侯势大这个问题。而当时韩信被封为楚王,在众诸侯里面,声望最高,实力最强,威胁自然也就越大,所以刘邦需要第一个对付他。

  汉六年,刘邦借着有人举报韩信谋反的机会,开始对韩信下手。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并没有杀他的意思,只是将其贬为了淮阴侯,带到京城软禁起来。因为对于当时的刘邦而言,在拿掉韩信的权势之后,韩信对他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败人品。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刘邦对韩信又有了新的想法。汉十年,陈豨造反,刘邦率兵征讨,此时刘邦已经六十岁了。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很有必要考虑后事了,说不定哪天就挂了。尤其是此次要带兵出征,战场上风云突变,谁知道自己能不能回来?一旦自己驾崩,那么剩下的吕雉母子,能否挑起大梁,继承家业就很成问题了。

  要知道韩信当时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啊,一旦没有了刘邦的制衡,谁能对付他?

  虽说当时韩信已经没了兵权,但是只要给韩信机会,拉出一支军队完全没问题,毕竟人家就是靠练兵起家的。当初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狂揍,大军损失殆尽,回来就直接把韩信的兵马给调走了,留给韩信一个光杆大将军的位置。可是没多久,韩信就又弄出了一支大军,并且靠着这支军队一路向东,平赵、降燕、定齐,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此外,韩信从楚汉争霸开始,就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在军中威望极高,连樊哙、周勃这些军中元老,都对其敬畏有加。当年韩信被贬淮阴侯,来到樊哙府上做客,樊哙依旧是恭敬相迎,并以臣礼事之。要知道此时韩信已经没有兵权了,也不是什么诸侯王,而樊哙可是刘邦的连襟,在朝中地位极高。但他依然尊敬韩信,把他当做自己的上司。

  由此可见,韩信在军中的威望。这样一个人若是造反,有谁挡得住?

  更为关键的是,韩信这个人非常有野心,而且丝毫不掩饰,他的理想是裂土封王。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韩信在项羽军中多年,却不受重用,于是他转投刘邦。在刘邦麾下,他起初同样不受重用,所以他又准备跑,好在有个萧何,在他的举荐下,韩信最终被刘邦高台拜将,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封王之路。

  在楚汉战争开启之后,韩信的表现非常出色,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随着攻下的地盘不断扩大,韩信手中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在攻下了齐国之后,韩信觉得自己已经有资格封王了,于是开始向刘邦提条件,要刘邦封他为王,否则自己就按兵不动了。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他给刘邦写了一封信,齐地叛乱不休,是因为齐地没一个老大,不如你封我当代理齐王吧,我保证以后齐地就不会再发生叛乱。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急需救援,看到韩信的要求,自然是愤怒不已,这不明显是趁火打劫嘛。无奈之下,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要求,韩信这才屁颠屁颠的带兵前来相救。

  估计是这件事让韩信尝到了甜头,所以在后来刘邦追击项羽的时候,韩信又故技重施。原本当时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人,已经约好,一起合击项羽。但是韩信却在关键时候按兵不动。导致刘邦被项羽所击败,差点就被翻盘了。

  刘邦自然明白韩信的意思,于是又给他封了一大片的土地,看到老板打钱了,韩信这才出兵,围攻项羽。

  从上面这两件事,其实就看得出来,韩信这个人的功利心有多强。居然敢以功业为筹码,和皇帝讨价还价。而后面刘邦秋后算账,不仅夺了他的兵权,还拿掉了他的爵位,韩信的裂土封王之梦就此破碎。很明显,韩信对此肯定是不甘心的,而且他还年轻,有着大把的时间和机会。

  刘邦很清楚,韩信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所以他才会将其带回京城软禁起来,由自己亲自监管。这一次出征,刘邦原本是想把韩信带在身边,一来方便监视,二来打仗的时候也能帮帮忙。以韩信的才能而言,只要他出马,这一仗应该就稳了。但是韩信这个人不会来事儿,直接称病给刘邦拒绝了。

  这无疑是给了刘邦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你小子难道是想趁我不在搞事情?此时不管韩信造反不造反,都已经不重要了。这样的巨大的威胁不除掉,难道还留着过年么?

  当然了,刘邦不会亲自杀他,败人品这种事儿,吕雉来显然要更合适。于是刘邦前脚走,后脚韩信被吕雉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三族被夷。一代兵仙,就此落幕!

  相比于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与萧何其实就要安全多了,因为他们是文臣,缺乏造反的实力。就算有心谋反,那也不足为据!

  而且这两个人都很聪明,懂得进退。比如萧何,他虽说被刘邦列为第一功臣,且自己又位居相国,总领百官,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是,他从来都不独断专权,一切都看刘邦的意思。刘邦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当然了,萧何毕竟是相国,门生故吏遍天下,能拉起队伍,有号召力,所以刘邦也会怀疑他。为了防止刘邦的猜忌,萧何又自污名节,一向善待百姓,声望颇高的他,开始剥削百姓,结果去还牢里待了一圈。萧何的做法,其实就和当初的王翦一样,他要让刘邦清楚,自己没那个能力造反。

  至于张良,那就更厉害了,人家直接放弃了权势。原本张良就是以谋士的身份出现在刘邦身边,他不管事不管权,不结党不营私,没有什么势力,对于刘邦的威胁本身就小。建功立业之后,其他人都争抢分封,张良不争不抢。刘邦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却推辞了,请求刘邦把“留”分封给他,因为那里是张良遇到刘邦的地方。

  不争功也就算了,还打感情牌,这情商也没谁了。对于一个没有威胁的人,刘邦何必杀他呢?

  从张良、萧何的结局来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许多人都说刘邦嗜杀,其实并不是。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