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战国四公子他们都是什么出身?下场为何大多不好?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对战国四公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史记》中,战国四公子被分别被立传,几乎成了战国的标签之一,后世对他们的大名也是耳熟能详。但这四位人生赢家,最终结局大都不怎么好。原因是由他们的身份注定:让人们敬仰、艳羡的公子们,实际上是强化王权的阻碍,即,他们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存在。

  咱们先明确下战国时期“公子”的概念。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的尊称,顾名思义,他们的儿子就是公子。当然,接班诸侯的儿子自然就会升级。战国时直接以“公子”字眼为称呼的贵族中,最出名的就是秦国的公子虔。起初他被商鞅割掉鼻子,后来终于报仇雪恨,以谋反之名弄死了商鞅。公子虔名叫嬴虔,是秦献公之子、秦孝公的异母哥哥。

  但严格来说,我们熟知的战国四公子,并不都符合上述身份标准。

  孟尝君田文,他的父亲田婴并不是诸侯,叔叔齐宣王才是;齐缗王则是他的堂兄;

  春申君黄歇甚至不属于王室。楚考烈王还是太子的时候,被送往咸阳做人质;黄歇作为贴身大秘,仗义的两肋插刀,为了掩护太子回国甚至甘愿赴死。后来楚考烈王投桃报李,给予了黄歇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殊荣。

  剩下的两位则是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公子。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

  信陵君魏无忌,则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但这四位中,得到司马迁认同、被其称为“公子”的只有信陵君一人;其他的,只是按照封爵被称为“君”。具体原因后文会提到。

  笔者为什么说战国四公子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存在?看看他们的特点就会明白:

  其一,这些公子们都是有封地的,可以理解为诸侯下面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他们享有人事、行政、税收等权利。

  比如赵国名将赵奢在当税务官的时候,就曾跑去平原君家收税,直接被下人轰出门。

  孟尝君田文,有一次在众多门客里找人替他在封地收税:“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

  黄歇最初的封地是“淮北地十二县”,后来又主动换到了吴国的故都。

  其二,四公子权势滔天、出将入相。

  楚考烈王即位后,就任命黄歇为相,而且一待就是20多年。此外,无论是合纵攻秦,还是救援赵国邯郸之围,楚国的领军人一律是黄歇。

  孟尝君不仅担任过齐相,甚至还做过秦相。六国合纵攻秦时,率领齐军的也是他,为了当骑墙派、两边不得罪,他还故意拖延行军速度。

  邯郸之战期间,赵国依靠平原君到处搬救兵,最终才渡过了一劫。

  而信陵君魏无忌那就更牛了。秦军包围邯郸时,他窃符杀将、领兵救赵;后来魏国被秦军包围时,他又振臂一呼,率领各国联军痛击秦军,甚至追杀到了函谷关。

  其三,他们手下人才济济、自成体系。

  战国四公子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养士”。依靠着封地的财富,他们每个人都轻而易举的供养几千各门客,甚至连这些门客的家人都要照顾到。比如孟尝君对待门客:“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

  在很多时候,这些公子手下的人才队伍甚至比国君本人还要强大。比如信陵君的门客,就遍布各个诸侯身边,赵王的一举一动都尽在他掌握,这一点也让他的哥哥魏安釐王惊恐不已,心里估计在想:“别国君主都被你监视,我可咋整?”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门客眼里只有公子、没有国君。信陵君的门客侯生出主意偷取魏王的兵符,并派人亲手击杀魏将晋鄙。

  不过,这四位中,真正求才若渴的只有信陵君,其他三位基本上都有沽名钓誉之嫌,因为这事,信陵君还差点跟自己的姐夫平原君翻脸。这也是司马迁对信陵君高看一眼的原因之一。

  其四,除了春申君外,其他三位都出自王室,也就是说,在血统上、法理上,符合获取本国权利的法理基础。即:如果愿意的话,相对于权臣而言,他们篡权的障碍更少。

  因此,战国四公子,其实就是游离于王权之外的存在;而且由于身份血统的特殊性,他们在政权体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春申君除外)。形势需要时,他们是国君的得力助手;反之,则是对王权的巨大威胁。

  所以,当信陵君告诉自己哥哥,自己在找王身边安排了眼线时,对方的反应不是高兴,而是畏惧:“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当信陵君率领各国联军挽救国难时,秦国造谣他觊觎魏王的位置,魏安釐王立即夺取了弟弟的兵权。

  两次因为才能被哥哥废除权力的信陵君,从此万念俱灰,彻夜沉迷酒色,“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身体也因此逐渐垮掉、四年后郁郁而终。

  而孟尝君、春申君的下场则堪称惨烈。其中,孟尝君更是以行动证明:自己真的是王权的现实阻碍。

  孟尝君是自己作死。他养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他甚至公开宣称,只要能让自己出名,门客们受贿都没关系。而他的食客中,逃犯、罪人大有人在,封地几乎变成了犯人们的避难所。司马光说他是“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过于嚣张,也引起了国君的不满。齐湣王灭宋后,就着手除掉孟尝君。后者立即跑到魏国,联合秦、赵、燕一同伐齐。也就是说,当时齐国几乎被灭亡,齐国的孟尝君功不可没....这估计是最早的带路党吧。

  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权狗咬狗,被齐、魏趁机联手做掉,没留下一个后裔,也算是罪有应得。

  所以我们发现,在秦统一六国后,战国四公子这样的特殊贵族就彻底沦为了历史。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不可能允许这种分解皇权的存在。

  其实后世的藩王,有点像先秦的公子,但此时他们大多没什么凌驾于官僚体系之上的特权。而曾经给予子弟实权的朝代,后来不得不主动“削藩”;分封最为彻底的西晋,则彻底被八王之乱给整死。

  因此,即使信陵君德才兼备、堪称贤能,但他注定了会被被排挤,毕竟这既是“功高震主”的常规解决方案,也是“王权不容分割”的现实需要。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