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杜甫为什么能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他为什么能被人敬仰?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说到杜甫,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杜甫的名字,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最璀璨的光辉。

  他区别于旁人的是,生前并不显赫,谢世后才声名远扬,并出现千家注杜之说。

  韩愈曾为他题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闻一多先生也这样高度评价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是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被后人追思、纪念和敬仰,除了艺术成就,主要是被他博爱的精神所鼓舞与折服。

  他穷困潦倒,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受尽打压,却从未放弃过心里的执念。

  杜甫的生命底色是悲苦的,他被命运一次次碾压,被苦难逼到绝境,但他依然用一颗赤子之心热爱这个世界。

  1、一腔柔情,是对亲人的爱

  看过一句话:情是什么?是心的温度。若说起温情和多情,杜甫绝对能拔得头筹。

  杜甫对先祖的敬畏之情,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对儿女的舔犊之情,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在他的字里行间肆意流淌。

  文字中,关于他的成长与经历,他的悲喜与磨难,那些生活的场景,就像昨天刚发生过一样。

  提起自己的祖先,杜甫常常是骄傲的表情。

  他在一首诗里说“诗是吾家事”。他从小生长于诗书官宦之家,祖父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

  杜甫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所以七岁能吟诗,九岁写的一手好书法,十几岁就能与当时的文人们吟诗作赋。

  受家族家风的熏陶,好好读书求取功名,成了杜甫最宏大的志向,这也是先祖们走过的路。

  杜甫为了实现理想,他日复一日地努力读书,可是求官之路崎岖又坎坷。

  时光匆匆,杜甫到了29岁。

  古语说:三十而立。这一年,杜甫迎娶了十九岁的杨氏为妻。

  杨氏贤淑温婉,和杜甫情投意合、举案齐眉。一年后,随着添人进丁,父亲又去世,杜甫的生活一下子窘迫起来。

  为了让家庭摆脱困境,杜甫去长安寻找良机。

  奔波在长安的杜甫,看人脸色,受人责难。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就是他真实又难堪的处境。

  历尽挫折后,总算迎来转机。

  755年,已经在长安待了十年的杜甫,凭借自己的才华,写了三篇《大礼赋》,深受玄宗赏识,最后被授予一个从八品的小官。

  心存不甘,也只能接受,因为一家老小还在张口要饭吃。

  守护在家乡的妻子杨氏,在家中拖儿带女,辛苦操劳,一家的生计还是难以维持,受冻挨饿、食不果腹是常事

  更加雪上加霜的事发生了,安史之乱爆发,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流民难民,他们被分割两处。

  杜甫对妻儿的思念,被他写进诗里。这首千古名篇《月夜》,就是他在俘虏营里写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漂泊穷困的漫长日子里,他尽可能地让妻儿少受饥寒。杜甫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丈夫好父亲。

  杜甫一生只娶妻一人,夫妻俩相濡以沫,共度风雨30年。

  这就是真正的男人,在外面受再多的委屈,也会深埋在心底,永远让家人感受到温暖和温情。

  2、赤胆忠心,是对国家的爱

  杜甫的忠诚是与生俱来的,是天性,尤其是当国家危难之际,他更是临危不惧。

  安史之乱的战火迅速蔓延,叛军势如破竹,曾经繁华的长安,哀鸿遍野。

  所有人都在逃命,皇帝早跑没了影,已躲到西蜀去避难。

  这时杜甫全家也裹挟在逃难的人群中,他把家人安排在鄜州后,匆匆又回到已经沦为战场的长安。

  之所以又回长安,是有个新消息让杜甫振奋,他听说新帝肃宗在凤翔登基,他想去拜见新帝。

  可刚回到长安,他就被抓进战俘营里,这一关就是将近一年。

  最后,他看准了一个机会,竟然从长安逃了出来。

  摆在眼前的有两个选择,是回家和家人团聚?还是去凤翔叩见新帝?杜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他冒着生命危险,一路躲避着叛军的队伍,风餐露宿,终于见到肃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杜甫《述怀一首》

  看到破衣烂衫满脸疲惫的杜甫来投奔自己,肃宗非常感动。

  一场战争像照妖镜,是忠是奸,一照就显出原形。

  乱世之中,人人都在自保。当时有一部分人屈膝投降,还有一部分曾经高谈阔论的人,选择隐居,不问世事。

  反而是官职最低的杜甫,一心想着国家的安危,不失民族大义和气节。

  看到国破城荒的凄惨景象,他在诗中写:

  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亡国之悲,让他痛心疾首。

  话说回来,大唐王朝没有厚待他,官场腐败黑暗,他不被重用。

  第一次科考就名落孙山,那是“弄獐宰相”李林甫暗箱操作的结果。又一句“野无遗贤”,把杜甫所有的梦想击碎。

  后来进入朝堂,又因直言进谏被贬。

  孔子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君王的礼遇不到,但臣子的忠心依旧百分百,那么这份忠诚,已经是渗透到血液里的高尚了,杜甫就是这样。

  正如陆游对杜甫的高评: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这也是在南宋时期,人们把他比作周公的主要原因。

  3、真情真意,是对百姓的爱

  他把一腔热血和爱国情怀倾注于笔端,创作出1400多首优秀的诗篇。

  群星灿烂的唐朝文坛,只有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以纪实的方式,用诗歌表达,把那个朝代发生的事件一一记录,《三吏》、《三别》《兵车行》都是这样的诗作。

  杜甫的心和老百姓贴得很近,他是最敢讲真话的人,他愿意为老百姓发声,用文字诉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兵车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创作背景和时间,就是大唐对决南诏的战争。

  当时有很多人,甚至是已有盛名的诗人,对讨伐南诏热情高涨,都在写诗词鼓吹。

  只有杜甫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势必会导致生灵涂炭。

  这些珍贵的好诗,也只有杜甫能写出来,原因在于他对百姓深厚的仁爱之心。

  任何境况下,他所担忧的都是百姓的疾苦和生活。

  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活活被饿死。他除了悲痛愧疚,想的是: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自己住在没有屋顶的茅草屋里,寒冷潮湿,他期望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杜甫,即使在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中,也能推己及人,他用真情真意,关爱着百姓。

  他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都是老百姓的心愿。

  他称自己是“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他已经成为平民中的一员,让人们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

  鲁迅先生说过:“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4、结语

  人们对杜甫的喜爱和崇敬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没有减弱反而出现逐渐升温的势头。

  对他的敬仰,不再只是局限于国内,已引起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

  BBC专门为杜甫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主题。

  杜甫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而是郁郁不得志,伴着贫穷饥饿、百病缠身。

  乱世中他像一叶凄苦飘零的小舟,泅渡自己的生活。

  杜甫满怀悲凉沧桑,却活得风骨凛然。他历尽磨难,却用深情去爱万物苍生。

  杜甫用一生,诠释生命的意义:苦难是底色,热爱是本色。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灰暗和挫折,只要你还拥有爱的力量,依然爱着这个世界,岁月就会给予你最美最慈悲的馈赠!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