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此人最早提出马邑之谋,最后什么结局?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在汉匈关系发展史上,马邑之谋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马邑之谋前,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基本是和亲政策;而马邑之谋后,西汉王朝开始转守为攻,揭开了在军事上同匈奴较量的序幕。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的主人公,便是马邑之谋的最早提出者。此人提出马邑之谋后,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出三十万精锐汉军在马邑设伏。然而,此人却在关键时刻临阵退缩,眼睁睁地放走了匈奴。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大为恼怒,最终此人被汉武帝逼迫自尽。那么,此人是谁呢?他又为何在马邑伏击战中临阵退缩呢?

  此人,便是时任大行令的王恢。王恢是燕国人,以熟知边境事务著称。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王恢听从雁门马邑豪绅聂壹的建议,正式向汉武帝提出了马邑之谋,即《汉书·韩安国传》所记载的:“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

  也就是说,王恢主张采用在马邑设伏的方式,以重利诱使匈奴进入伏击圈,从而趁机歼灭匈奴主力大军。汉武帝对此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便令文武大臣商议此事。关于是否要开展马邑伏击战,大行令王恢和御史大夫韩安国存有巨大分歧,二人展开了激烈辩论。

  由于汉武帝内心本是想要改变先前的对匈政策,故而更加倾向王恢的出击主张。在汉武帝的支持下,马邑伏击战拉开了序幕。根据《汉书·韩安国传》所载: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约单于入马邑纵兵。王恢、李息别从代主击辎重。

  由此可见,汉武帝投入了三十万大军在马邑设伏,可谓下足了血本。当时王恢被任命为将屯将军,负责截击匈奴辎重的任务。

  然而,由于消息泄露,匈奴的军臣单于没有进入到汉军预设的马邑伏击圈中,而是迅速率军北撤。王恢见到匈奴大军北撤时,由于敌我兵力悬殊,便不敢率军截击,就这样眼睁睁地放走了匈奴。

  因此,汉武帝组织的这场马邑伏击战最终毫无战果,而王恢便成为了这次战役的牺牲品。汉武帝得知王恢临阵退缩、不截击匈奴军队的辎重后,十分恼怒,便将王恢逮捕入狱,并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也就是说,王恢作为马邑之谋的提出者,却在关键时刻临阵退缩,致使此次战役毫无成果。如果不诛杀王恢,难以向天下之人交代。王恢听闻此言后,自知已无活命可能,便自尽而死。

  至此,王恢这位马邑之谋的最早提出者,最后却成为了马邑伏击战的牺牲品,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