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为了抵抗元朝,文天祥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能得到元军的敬畏?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下面由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文天祥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文天祥,理宗宝佑四年(1256)状元及第,这年刚满20岁。弱冠之年,蟾宫折桂,谁不认为他有极光明的政治前景,怎奈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开庆元年(1259),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跑。由于他位高权重,大臣们对这种不思抵抗、闻风而逃的投降政策,不敢置一词。

  文天祥却力主抵抗,为了消除这种投降论调的消极影响,上书请斩董宋臣以振奋士气。怎奈人微言轻,他的正确意见不被朝廷所采纳。眼见救国无望,他只好弃官回家。当他再被任用的时候,又受到投降派贾似道的排挤,被罢官归里。直到度宗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才被起用为湖南提刑。第二年,改任赣州知府。恭帝赵显德祐元年(1275),元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大举南侵。文天祥积极响应朝廷“勤王”的诏令,在赣州起兵,帮助朝廷抗敌。四方豪杰闻风响应,很快聚众万人。文天祥散尽家财,充当军饷。

  八月,率军人卫京师临安为了清除隐患,整肃抗敌力量,他上书请求诛杀通敌内奸吕师孟;为了统一部署,便于防御,他建议把天下分为四大战略区。遗憾的是,这些正确意见都没有被朝廷所采纳。恭帝只是任命他为平江知府。当文天样到达平江的时候,元军已攻陷了常州独松关频频告急!在这危急关头,朝廷下令召文天祥入卫京城。德祐二年(1276)元月十九日,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使统率诸路兵马,可是这时候,元军以凌厉的攻势进驻临安城北的高亭山,距城仅30里。

  兵临城下,“战、守、迁皆不及施”,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平日里那些窃据高位,为了排挤他人动辄宏论滔滔的缙绅士大夫们,“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一个个惶惶然不可终日,拿不出丁点儿主意来。宋帝只能向元军请降。文天祥为了纾国难,临危受命,辞掉丞相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毅然身入敌营,与元军谈判。他初到元营的时候,大义凛然,抗辞慷慨,元军将帅十分敬畏。

  怎奈这毕竟是“城下之盟”,再加上吕师孟、贾余庆这些叛徒、内奸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从中构恶陷害,元军也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竟然背信弃义地悍然把文天祥羁押北上。文天祥本来想以身殉国,为了寻求抗敌救国之策,只好隐忍以行当船到镇江的时候,他终于找到机会,从戒备森严的敌营中逃脱。这时候,赵昺是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文天祥冒着九死一生,风餐露宿,终于辗转到达福州。端宗任命他为右丞相招募将士,再次起兵抗敌。文天祥进入汀州,转战福建、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一时豪杰多起兵响应。

  十一月,文天祥进屯潮阳县。十二月,走海丰怎奈敌我兵力悬殊过大,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第二年正月,元军为了向南追击逃亡至崖山的帝昺,把文天祥羁押舟中,当航船行驶到珠江口外伶仃洋的时候,文天祥回思往事,感慨万千,于是写了一首诗《过零丁洋》面临生死难测的屈辱之旅,诗人不由百感交集:他从熟读儒家经典应科举步入仕途,深荷朝廷知遇之恩,委以重任!

  自己不辞辛苦勤勉王事,为救亡图存而鞠躬尽瘁。为了响应“勤王”的诏令,起兵以来,于今整整4个年头了。环顾宇内,“勤王”之师,义旗寥落;孤军奋战,独力难支。致使故国山河,犹如离枝的柳絮,在飒飒西风中飘飘欲坠;自己这个亡国孤臣也像无根的浮萍,在风吹雨打中无力浮沉……

  曾记得,两年前在江西空坑一战,因兵力悬殊而失利,撤退到福建汀州的时候,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到“惶恐滩”头,因无力回天,而诚惶诚恐;如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漂浮在“零丁洋”上,静夜自思,怎能不深感孤苦伶仃?一切既铸成定局,还说什么呢?

  自古及今,谁没有一死?只要能赤胆忠心,光照史册,也就可以无怨无悔!娓娓道来,明白如话。从容不迫中书肺腑,披肝沥胆处见忠诚;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在自我反思中款款传出!最后两句在哀怨压抑的心弦上进出高亢激越的音符,表现出一种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谱出一支高扬爱国旋律的英雄主义壮歌。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