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怀良亲王与朱元璋决裂,为什么日本人还要向大明进行朝贡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朱元璋早跟日本断绝了关系,为什么还来明朝朝贡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小股骚扰为主要活动方式。后期,大约在嘉靖年间,倭寇集中力量大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

  可以说,明朝的老百姓听到倭寇,就像听到洪水猛兽一样,噤若寒蝉。倭寇一度成为影响明朝发展的国际问题,自明朝建立国祚以来,日本强盗便不断进犯沿海城市,且倭寇之患与明朝的存亡相伴始终,让历代明朝皇帝大为头痛。

  当时的日本,正值“南北朝”时期,割据南方的亲王对天朝上国有失敬意,屡次派兵滋扰沿海地区。朱元璋怒发冲冠,曾一度打算发兵征服日本。不过,因为当时的明朝刚刚经历战乱,所以国家和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况且,明朝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北方的残元势力。思来想去,朱元璋最终决定通过外交手段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

  朱元璋敏锐地发现,倭寇之所以没有顾忌,正是得到了日本当局,也就是天皇幕府和九州岛地方政府的默许。所以只要派遣使者晓之以理吓之以威,就能解决倭寇作乱的问题。

  于是,明朝的大使远渡重洋,来到日本九州岛。

  当时九州岛的统治者,是怀良亲王。怀良亲王不承认明朝的合法地位,还杀掉了朱元璋派来的使者。这起外交冲突,让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决定与日本断绝关系。

  在文献里,笔者发现了诡异的一幕。

  日本明明不肯承认明朝的国际地位,且两国已经断绝外交往来,但日本却还是在洪武年间屡次进贡。洪武七年,“其别岛守臣氏久遣僧奉表来贡”;洪武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均有日本使者来华朝贡。不过,因为这些日本使者并没有准备相应的国书和表文,所以每次他们前来朝贡,都被朱元璋拒之门外了。

  既然,怀良亲王与朱元璋决裂,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还要向大明进行朝贡呢?既是朝贡,又为何不带上正规的文书呢?根据文献的记载,这些使者之所以不带表文,是因为他们想要“回避称臣”,通过这种方式使中国与日本的宗藩关系失效。

  此外,《明史》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倭性黠,时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得间,则张其戎器而肆侵掠,不得,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东南海滨患之。”

  由此可见,那些没有带着表文来朝贡的“日本使者”,实为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日本倭寇商人。

  他们经常乘船前往朝鲜或中国进行贸易,但因为两国关系不睦,所以不太景气。当时的日本,没有什么商品可以输出,而大明却有许多令日本市场炙手可热的商品。日本商人虽有心购买这些商品,但他们却卖不出本土的货物,没有充足的资金采购。

  在这种前提下,这些商人便“顺应时势”,摇身一变化为海盗,在中国沿海城市捞上一笔没本生意就跑。有时中国加强海防,这些倭寇没有机会得手,被官兵抓到就说他们是来朝贡的,将船上装载的商品作为贡品进献给朱元璋,以此来混淆视听。

  这些倭寇相当狡猾,他们知道明朝像历代的专制政权一样好面子,喜欢“朝贡贸易”。于是,这些矮子便钻了中国皇帝心理上的空子,在海防空虚时当海盗,海防严密时冒充使者。之所以《明史》中出现许许多多的朝贡记录,就是因为这些倭寇商人太过猖獗,每每通过这种方式逃脱中国的制裁。

  其实,倭寇不仅是在明朝的土地上猖獗,即便是在本土亦会如此。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下克上”的大背景中,山贼横行。那些从日本而来的“使臣”,往往会穿着一副儒僧的打扮,背地里做一些强盗的行径。久而久之,明朝的老百姓也都察觉到这些羊皮下的狼,不再相信日本人。

  例如“宁波争贡”期间的日本使者,就是冒充为使节的强盗。

  “贡使至临清,掠居民货。”

  “其王源义政移书朝鲜王,令转请遣使谢罪,廷议使臣不得仍前肆扰。”

  “源义高遣使来京,还至济宁,其下仍持刀杀人,诏严防禁。”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到,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来到明朝进行劫掠的情况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可既是如此,为什么明朝政府没有对日开战呢?

  这大抵是因为中国皇帝虽有“开疆扩土”的大志,却没有拓展海外领土的目光。朱元璋在临终之前,曾嘱托朱允炆不要攻打包括日本在内的十几个“不征之国”,便是受此思想的影响。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