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请大臣吃饭的时候 刘伯温为何断言大家必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请吃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古君王最是无情,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国家与朝代。而几乎每个开国皇帝的手下都一定会有一些辅佐他们打下江山的有大才的功臣。例如秦始皇嬴政手下的王翦,李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萧何,韩信;宋太祖赵匡胤麾下的高怀德,石守信等等。
但探寻这些辅助君王建立伟大王朝的功臣们的下场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有几个是好的。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指的便是如此。
刘邦建立汉朝后先后用编造的罪名杀掉了韩信与萧何;赵匡胤则是巧妙的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让那些为了他出生入死的武将们一下子成为了闲人。不过要说中国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皇帝,我们不得不提到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时逢元朝末年,蒙古人残忍的剥削中原人民已经使得这个朝代处于灭亡的边缘,农民起义接连爆发。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赤贫”的家庭,所谓“赤贫”,就是说他家连房子都是没有瓦的茅草房。偏偏一个如此贫穷的家庭里又生了许多孩子,一家七八张嘴。
朱元璋十六七岁那年,恰逢大旱蝗灾,整个村子里都没有了收成,吃饭成了一件需要极度奢求的事情。
于是那年的四月初六,他的父亲被活活饿死。
四月初九,亲大哥饿死;
四月十二,大侄子饿死;
四月二十二,母亲也撑不下去,饿死在了他面前。
一个月,四位至亲活活饿死在朱元璋的面前,这件事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也许朱元璋一辈子也无法从中脱离出来。于是,在数十年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异常看重官员的生活状况,一旦发现有官员穷奢极欲,他就会想起曾经饿死的至亲,然后必然会严厉处置那些官员。
朱元璋二十五岁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屡立战功,备受重用。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后来陆续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1367年,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推翻了元朝统治。1368年正月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刚刚建立起王朝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拉拢人心的重要性。
于是他重重地奖赏了大批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这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刘伯温。被封奖的功臣一下子家财万贯,虽说他们仍然在朝中为朱元璋卖命,但生活条件要比之前好得多了。于是许多大臣都开始过起了奢靡的生活,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也大多出身贫寒,第一次能这么潇洒,自然会想好好享受一番了。
但他们奢靡的日常生活却都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朱元璋由于小时候吃苦太多的原因,所以在当皇帝后,没有整日大鱼大肉,反而是时常溜出宫门去街边吃烧饼。
反观那些大臣,日子甚至比他这个皇帝都要过得好,他想到曾经饿死的那些人,心里自然不好受。而朱元璋又是个极有心机的人,他决定要杀鸡儆猴,好好整治一下这种不良风气。
于是朱元璋下令建造了一栋“庆功楼”,这栋楼建得很快,但没有人感觉到不对,只有刘伯温此时有了察觉,他已经意识到朱元璋可能要干一些大事了 。
朱元璋召集了所有被封奖的大臣,刘伯温自然也去了。刘伯温进去后立马就发现了不对,里面少了许多伺候的宫女与太监。他敲了敲楼房的墙壁,发现居然是空心的。他明白了,朱元璋这是要他们葬身于此啊。于是他留了一个心眼,故意尽量少喝酒,并叫他的好友们不要贪杯。
朱元璋先让下人们上了四菜一汤,都极为清淡,大臣们都没有动筷子,显然是看不上。朱元璋看在眼里,又叫下人端上来鸡鸭鱼肉,大臣们这才大快朵颐了起来,又吃又喝,好不快意。
结语:席间,待大臣们喝得差不多醉了,朱元璋借机悄悄离开了。刘伯温见状,立即叫上了徐达等好友,紧跟朱元璋离开,他明白,再不走,就走不了了。果然,在他们刚出庆功楼不久后,这栋楼就爆炸了,原来刘伯温早就发现了墙壁里极有可能埋藏了炸药。
虽说朱元璋手段确实很残忍,但也怪这些大臣触及了皇帝的逆鳞,只有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是如何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
- 11-30 朱元璋除了每天批阅奏章之外,他还有着哪些日常生活?
- 11-30 对于刘伯温而言,朱元璋的态度为何却是先扬后抑?
- 11-30 朱元璋成为一方霸主之前,他对待百姓又是怎样的态度?
- 11-30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为什么要制定低薪养官的政策?
- 11-30 在朱元璋心里,朱标为什么始终是他最喜欢的儿子?
- 11-30 在后世的诸多争议当中,朱元璋凭借怎样的能力成了皇帝?
- 11-30 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按常理出牌选择新太子?
- 11-30 对于次子朱樉暴死,朱元璋为什么却表现得很是冷淡?
- 11-30 陈理这个最大对手陈友谅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要善待他?
- 11-30 朱元璋不允许后宫干政,为何还会听从马皇后的建议?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