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杨遇春为何会被成为福将?曾为清朝立下奇功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屋小编带来的杨遇春的文章。

  明朝时期,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同在内阁,连续辅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和朱祁镇四位皇帝,为明朝作出杰出贡献,人称“三杨”。殊不知,在清朝也有两位姓杨的名臣,合称“二杨”,这两人就是杨遇春和杨芳。和明朝“三杨”不同的是,清朝的“二杨”都是武将,他们身经百战,为清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今天,笔者就来说一下清朝“二杨”之一、人称“福将”的杨遇春的故事。

  杨遇春,字时斋,外号“杨胡子”,四川崇州人。杨遇春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杨遇春的父亲本是地方乡绅,他六岁读书,本打算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不料家中出现变故,家道中落,无奈之下,杨遇春转而习武。19岁那年,考中武举人,被朝廷安排在军中,任底层将领。

  乾隆四十五年,清朝名将福康安奉命镇压甘肃田五起义,杨遇春因作战勇猛,被福康安看重,接连提拔为把总和千总。在福康安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贵州苗民起义等过程中,杨遇春都立下战功。

  乾隆六十年,古州苗民起义,35岁的杨遇春随富康看出兵平叛。福康安派杨遇春为先锋,杨遇春一路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松桃之战中,杨遇春带领40名敢死队趁夜抄小道潜入敌军大营,直接促成了战争的胜利。回京后,杨遇春随福康安入宫,84岁的乾隆第一次见到杨遇春,封他为“巴图鲁”,并且预言:杨遇春有大将之才,当留给后世子孙。

  当年年底,乾隆禅位,嘉庆帝登基。嘉庆二年,杨遇春率兵平定川楚白莲教叛乱。嘉庆十一年,陕西驻军因军饷被克扣而发生哗变,叛军直接攻城,杀死官员,劫走囚犯,声势浩大。杨遇春临危受命,率军血战,最终平定叛军。有一次,嘉庆和杨遇春一起讨论军事,听闻杨遇春身经百战,却不曾受伤,十分吃惊,《清史稿》云:

  遇春结发从戎,大小数百战,皆陷阵冒矢石,未尝受毫发伤。仁宗询及,叹为“福将”。

  嘉庆(清仁宗)赞叹杨遇春乃“福将”,其实,杨遇春的确是一员福将,他最辉煌的战绩,还在后面。

  嘉庆帝驾崩后,道光帝登基,杨遇春被任命为陕甘总督。道光六年,大小和卓的后代张格尔在英国的支持下发生叛乱,道光命伊犁将军长龄为帅,陕甘总督杨遇春和山东巡抚武隆阿为副将,率军平叛。另外,和杨遇春并称为“二杨”的杨芳也参与此战。主帅长龄多次依靠杨遇春的谋略打败敌军,特别是杨遇春定下的大雾渡河之计,成功将叛军逼入绝境。双方鏖战两年有余,清军最终活捉张格尔。事后,杨遇春因功被道光皇帝加封为太子太保,并被加封为一等昭勇侯。

  在清朝,汉臣被封侯者极少,如清末名臣左宗棠收复了整个新疆,最后才被封为二等侯爵,而杨遇春则是一等侯爵,可以看出,杨遇春功劳之伟。

  杨遇春74岁那年告老还乡,4年后病逝家中,善终。道光帝听闻后,十分伤心,追赠他为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并赐谥“忠武”。(下图杨遇春的画像,存于清朝紫光阁)

  杨遇春身经百战,身上为什么没有无半点伤痕呢?清朝学者何日愈在给杨遇春写墓志铭时给出答案:

  “公每战辄结须挥刀,大呼陷阵,身先士卒,故所向有功,性严毅,治家有法。然交友驭下,则谦退温和,不以爵骄人,不以功自伐。故人乐为之死。真近世名将也。”

  原来,并非杨遇春每次打仗都躲在最后,相反,他每次都身先士卒,身边的将士们都被他的气魄所感染,因此都能以一敌十,战无不胜。杨遇春治军严格,但对朋友却十分温和,功高不骄,是清朝中期鲜有的汉族名将。

  不管任何朝代,任何民族,只要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英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