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为何是“光武”?有何特别之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指的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是他的谥号,而他的庙号是“世祖”,所以在《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通史中,对他的全称是“世祖光武皇帝”。
为什么其他的汉朝皇帝,比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中间都是一个字,而刘秀的“汉光武帝”中间有两个字呢?实际上,两汉的所有皇帝中,除了刘邦,其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是两个字。刘秀谥号的独特,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所代表的含义。
为了便于朋友们理清楚情况,首先来点知识延伸:我们时常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其实分为三类:
其一是按庙号。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带有“祖、宗”之类字眼的,基本都是按照庙号来称呼皇帝。
庙号这一事物起源于汉代,指的是在君主驾崩后,后代君主在太庙中为其立室祭祀,并且刻意起个名号。在唐代之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享有庙号,通常来说,有巨大贡献的开国皇帝称为“祖”,其他的在治理国家方面极为出色的称为“宗”。
两汉在庙号方面就很严肃,以西汉为例,仅仅有四位皇帝的庙号得到了承认:刘邦——太祖、汉文帝刘恒——太宗、汉武帝刘彻——世宗、汉宣帝刘询——中宗(其他的后来都被撸掉了)。
从唐代开始,庙号就开始泛滥了,我们对从唐一直到元所有皇帝的称呼,其实都是他们的庙号。而在唐之前,习惯用谥号;之后,则用年号。
其二是谥号,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曹操)、隋文帝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帝王。当然了,这里列举的几位其实都是有庙号的,不过我们都习惯用谥号来称呼他们。
所谓的谥号,并不是帝王专有的,在西周时就已经存在,每当君主、诸侯以及具备一定地位的大臣死后,人们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功绩给其来个盖棺定论,加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
谥号本身有褒有贬,根据“谥法”的规定,文、武此类就属于上谥;炀、灵之流是贬义,属于下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炀帝、汉灵帝;其他还有中性的,比如怀、哀之类,我们熟悉的有楚怀王、汉哀帝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在他看来,以往设立谥号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非常的没大没小、以下犯上,所以正式废除了这一做法。因此,他和儿子胡亥成了唯二没有谥号的帝王。西汉建立后,才再度恢复了谥号制度。
其三是年号,这一事物也是起源于汉代的。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首次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在其后上千年间,年号只是一种工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当然具体的字眼也都包含着深意。一般来说,新皇帝继位后都会定一个新年号;或者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也会为了庆祝祥瑞、消除灾祸改一下年号,这就叫“改元”。年号最多的应该是汉武帝,有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等等,是不是觉得每个都很好听?其实都是引经据典、大有来历的。
到了明清时期,每个帝王的年号被固定了下来,从登上帝位到驾崩那一刻,期间不管经历了多少年,年号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因此,年号就具有了高辨识度,所以被后世用来指代明清皇帝,比如嘉靖、万历、乾隆、雍正,都是对应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当然了,他们也都是有谥号、庙号的。
下面我们重点看看谥号。
起初,谥号的字数并没有严格限制,经常是1-2个字,以春秋战国时为例,我们熟悉的单字有秦孝公、楚庄王、魏文侯等等,俩字的有秦昭襄王、赵武灵王、魏安鳌王......
汉代所有皇帝的谥号,除了刘邦是单字外,其他都是两个字。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下葬在长陵。其后,皇太子刘盈(汉惠帝,当时还没正式即位)和群臣们商量怎么给先帝上庙号、谥号。众人认为:“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即刘邦时成为汉朝开国祖先,庙号是汉太祖;他的功劳最高,所以谥号是“高”。
因此,刘邦的正是头衔其实是“太祖高皇帝”,我们可以称其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比如《汉书》中就是用了《高帝纪》这一叫法。
那为啥后世都叫他“汉高祖”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头呢?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在历史上太有影响力了,他在里面用了“高祖”这个称呼,逐渐被后世当成了习惯。
而刘邦之后的所有汉朝皇帝(那些有始有终、没被废除的),谥号都是两个字。汉惠帝其实全称是“孝惠皇帝”,汉文帝——孝文皇帝,汉武帝——孝武皇帝,东汉的汉明帝——孝明皇帝......后世为了方便,就简称为汉X帝,省略了“孝”这个通用字。
汉代帝王的谥号基本是比较客观的,严格按照了当初周公旦制作的《谥法》。以“文”为例,“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这些解释用来描绘汉文帝刘恒,可谓无比贴切。
“武”则对应这些解释:“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看完这些字眼,是不是感觉非常符合雄才大略、建章立制、几乎一辈子都在对外用兵的刘彻?
那么,除了刘邦和刘秀这两个开国者,其他汉朝皇帝谥号里为啥都有个“孝”字呢?
汉代以孝治天下,有两层用意。
其一,体现帝位的合法性、正统性。
刘邦、刘秀作为两汉的开国皇帝,他们平定战乱,让天下回归安定;让人们安居乐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他们的天下来得堂堂正正,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具有高度的号召力、向心力。所以后面的帝王推崇“孝”,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帝位是基于对开国祖先的“孝道”;承认他们的帝位,则就是让他们尽孝道。因此,历代皇帝的帝位就因此具备了高度的合法性、正统性。
其二,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
怎么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在家孝顺跟在朝忠心是挂钩的。
秦国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用法令治国的方式,但只依靠这一点肯定是不行的,秦朝就是例子。中国古代是家天下,按照周礼的说法,要维持社会秩序,必须要上行下效。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国要忠诚于帝王,孝亲、忠君之间可以划等号,只有孝子,才可能是忠臣。
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道由家庭伦理全面扩展为社会和政治伦理,整个2000年的封建社会都信奉“以孝治天下”;通过“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才成为了可能。
因此,两汉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的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那么,刘秀的谥号为什么是“光武”两个字呢?
“武”的意思上文已经解释过,比较吻合刘秀创造昆阳大捷、平定河北、扫平群雄、终结战乱、恢复安定的功绩,但如果只是用这个字,那就跟刘彻冲突了;
而刘秀还有个最独一无二的功绩:当初西汉王朝被王莽终结,身为汉室之后的刘秀,则顺应民心,举起光复汉室的大旗,成功恢复了刘氏王朝;其后他行仁政、除苛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安抚百姓、稳定人心,北御匈奴、南定交趾,与民休息、天下太平,成功实现了汉帝国的中兴。纵观数千年的历史,一个王朝被彻底颠覆后还能卷土重来、并且创造新巅峰的,只有两汉,刘秀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功勋。
而根据谥法,“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功劳赫赫、恢复汉家辉煌、居上位而为人谦卑,这些都符合刘秀的特点,因此他的谥号除了“武”,还被加上了“光”,合称“光武皇帝”。
另外,知道为啥自唐朝开始人们不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了吗?武则天开创了一项先河:担心后人骂自己,她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加谥号,而且是堆叠了一系列溢美之词的那种,在她死后,儿子唐中宗依照母亲生前的意愿送上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自此之后,后代皇帝的谥号都由大量歌功颂德的漂亮字眼组成,再也不能体现其在位期间的真实作为。比如李世民的谥号本来是文皇帝,后来被改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治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康熙帝“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因此,自唐代开始都用庙号来指代皇帝,明清则用更加有辨识度的年号。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刘秀成为东汉光武皇帝之前,为何要说仕宦当作执金吾?
- 11-30 与很多开国皇帝不同的是,刘秀又是怎么对待开国功臣?
- 11-30 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的主事人是什么结局?
- 11-30 韩信没有接触与指挥过战争,为何能统御汉朝百万雄师?
- 11-30 汉献帝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为何说他是汉朝最可悲的皇帝?
- 11-30 在刘秀的试探之下,当朝重臣宋弘愿意休妻娶公主吗?
- 11-30 郭圣通可是有着10万大军做为陪嫁,刘秀为何却要废掉她?
- 11-30 宦官在汉朝的权势如此之大?只因帝王为了遏制外戚势力
- 11-30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帝国,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 11-29 到了汉朝之后,为什么能调动的兵员反而比战国更少了?
- 11-29 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汉朝究竟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