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王辅臣降清后,康熙为什么也要处死他?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陕甘提督王辅臣已归顺,康熙为何仍要赶尽杀绝?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历史上的陕甘提督王辅臣是自杀的,《康熙王朝》在这一点上也没有戏说,也是自杀的。

  可是,康熙虽然并没有将王辅臣处死,但却是害死王辅臣的元凶,也就是说没有康熙,王辅臣就不会死,他的死,康熙脱不了干系。

  王辅臣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坎坷,出身贫苦,父母是官宦人家的佣人。

  后来明朝对百姓横征暴敛,没有活路了,王辅臣跟自己的姐夫揭竿而起,加入农民军。

  后来大明灭亡,大清入关,王辅臣跟着上司姜瓖投降了清廷。

  但是王辅臣不愿意当亡国奴,跟战友们一起在山西大同打出反清复明大旗,跟清军干了起来。

  在战斗中,王辅臣非常勇猛,经常跨着黄马身穿白袍,所向无敌,势不可挡,身经百战的清军铁骑见到也恐惧不已,纷纷躲避。史料上说清兵"莫有撄其锋者",直呼:"马鹞子至矣。"(马鹞子是王辅臣外号)

  雄心勃勃的吴三桂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王辅臣又到了吴三桂的帐下,成为一员猛将。

  吴三桂对他欣赏有加,出则同车,住则同席,像当年刘备对待关羽、张飞一样。

  而王辅臣也没有辜负吴三桂对他的知遇之恩,在扫平南明残余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还在缅甸,擒获了南明皇帝朱由榔。

  因此王辅臣不但得到吴三桂的嘉奖,也得到了康熙重用,将他调离云南,担任平凉(甘肃一带)提督,又加太子太保衔。

  其实康熙这样做有两个用意,其一是赏罚分明,褒奖抓住南明皇帝的王辅臣;其二是南明彻底灭亡了,不再需要吴三桂了,要削弱吴三桂的兵力,调走王辅臣就是去掉了吴的一条臂膀。

  吴三桂也明白康熙的用意,对痛失王辅臣这员大将痛彻心扉,别的时候潸然泪下,还送了王辅臣两万两银子。可见王辅臣在吴三桂心里的位置多么重要,但同时也说明王辅臣对康熙来说又是非常危险的人物,需要特别提防。

  但是王辅臣心里明白,吴三桂是靠不住的,斗不过康熙,因此把宝压在了康熙这边。

  当吴三桂起兵反清,招降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派儿子把招降书和招降的使者一起送给了康熙。

  康熙正担心着呢,见王辅臣表忠心,内心狂喜,立马提拔王辅臣儿子王吉贞为太仆卿。

  但是汉人终究是汉人,奴才终究是奴才,自以为得到皇上恩宠的王辅臣,受到了康熙忠臣莫洛的欺凌和排挤,不堪忍受,又经不起吴三桂拉拢,跟主子康熙分道扬镳,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还是选择了呼应吴三桂起兵反清。

  两年后,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辅臣内外交困,再次向康熙投降。

  康熙非常大度,不但没有加罪王辅臣,还让他当自己的平凉太守。

  但是谁都知道,康熙不可能对王辅臣这样一再出尔反尔的人产生信任,继续任用只是为了安抚他手下的人,是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稳定,肯定要痛下杀手。

  王辅臣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不知道康熙爷的心思,他料定自己凶多吉少,于是就决定自尽以保全家人。

  如果不自尽,自己也难逃一死,到时候还要株连九族,所以说,自杀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康熙当时命令图海跟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所以王辅臣基本上失去自由,自杀都要躲避监视。

  王辅臣为了掩人耳目,便假装自己身患重病,奄奄一息,最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卫兵用白纸喷水,一层一层敷在他鼻子上自杀。

  临时之前,他交代卫兵说: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贵已极。前迫于众人,为不义事,又不成,今虽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大丈夫与其骈首于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绳死、药死,皆有痕迹,则将遗累经略,遗累督抚,遗累汝等。我筹之熟矣,待极醉,絷我手足,以纸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与病死无异,汝等以痰厥暴死为词。

  王辅臣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自尽以后,仅仅是他的儿子受到革职处分,家人并没有受到牵连,不枉了他的良苦用心。

  王辅臣的死,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清朝前期一代汉族精英的悲剧。他们被判大明投靠大清身不由己,即使忠心耿耿依旧是二等公民,在主人心目中犹如犬豕,还要倍加防范。

  他们投降之后怎么做都是错,要么忍辱偷生,要么身首异处,反正没有好果子吃。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