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顺治登基后各地复明运动此起彼伏 顺治是怎么稳定政权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3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顺治稳定政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顺治初年的时候,当时顺治虽然已经登基多年了,但很多地区的复明运动仍然是此起彼伏的。很多地区的农民起义直接都威胁到了大清的统治,此时的顺治已经到了必须决战的时刻了。

  那么我们今天来详细地说一说,当时的顺治到底是如何镇压农民起义的,最终使得大清帝国在北京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顺治九年,也就是公元1658年,此时由李定国率领的三个西南少数民族的大军正在挥师北上。顺治派和硕亲王前去镇压,结果亲王惨死,最终李定国的讨伐大军继续北上。

  这对于年轻的顺治相当于是当头一棒。随即就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顺治招抚了郑成功。这使得顺治又增加了成功的希望。

  接着顺治又命令兵部对付各地的小股的武装抗清斗争。但总体上来说,顺治对付农民起义军,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这使得起义军最终被全部消灭,大清的政权,才得以稳固。

  大规模的招抚

  当时由于汉人地主阶级和百姓对满清的矛盾都比较深,所以这也是起义军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或许都会伴随着自然灾害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

  当时的大清就是这样。由于当时的水旱灾害比较频繁,使得百姓的生活非常不好,而且百姓迫于贪官污吏的威势,造反的有很多。

  因此顺治帝在充分地考虑到这些情况后格外开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情节比较轻的,有悔改的全部都赦免。这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当时部分起义军的心。

  顺治的诏书里面是这么说的:“不管大家的罪恶大小,只要大家是真心投诚的,那么就一概赦免。”

  起义军为啥造反,就是因为长期的自然灾害以及贪官的压迫,最终混的来饭都吃不上了。

  不造反是不行的了,但是现在既然皇帝已经发话了,不仅不追究他们的责任,而且还给予其田地,让他们能够回乡耕种。这份恩情可是了不得,一时间有部分的起义军就立马向清廷投诚了。

  起义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光复大明朝吗?光复了大明又能如何?提出光复大明还是那些士大夫阶层。

  当时是因为清朝贵族对他们实行的是打压和猜忌的政策。既然他们没有在大清这儿获得好处,自然是要联合人民一起反抗的。

  但这个时候士大夫阶层或许已经成为大清的拥护者了,但百姓的肚子还是吃不饱的。所以他们还是要起义,但起义也是东征西讨,居无定所。

  大家似乎都已经厌倦了这种流民的日子,所以决定起来反抗。现在皇帝给了他们这么一个天大的恩情,自然部分起义军就立刻向清朝投诚了。

  对起义军进行“内部分裂”

  顺治早年的时候,他就重用洪承畴,任命其为兵部尚书。洪承畴当时屯兵西南,管理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五省的军务。

  在这些地方,洪承畴有便宜行事之权。洪承畴在此蛰居了四年多的时间,看起来工作几乎是没有啥进展的。

  但其实不然,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洪承畴基本上摸清了云贵地区起义军的虚实。并且把“绞抚并用,以守为战”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

  终于在顺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56年,在顺治的安抚政策下,孙可望和李定国的起义军出现严重的内讧。起义军的内部分裂为洪承畴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这也正是他们所想要的结果。

  最后的“决战”

  在顺治十三年下半年,大西农民军领袖孙可望在内部斗争中被李国定击败了。这下可好,孙可望不跟李国定玩了,孙可望投降了大清。

  此时的李国定也是秋后的蚂蚱了,没有几天好日子了。顺治在孙可望降清后,果然抓住了这一好机会,统帅三路大军分别由湖南、四川、广西向贵州进军,扫平了云贵川广湖五省的抗清武装力量。

  平定云贵地区以后,顺治的信心大增。顺治一方面让抓紧在福建地区建立水师,一方面极力地招降郑成功的残余部将。

  顺治在这些上双管齐下,最终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顺治十七年七月,南京一战中,郑成功的表现并不出彩,让清军的损伤比较大。后来在顺治的持续努力下,中国内地的统一基本上全部完成了。

  总结:以上就是顺治镇压农民起义的三个阶段,说是镇压,其实是招抚为主。聪明的顺治显然是已经领略到了儒家治国的精髓。

  得到民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直接有关于国泰的大事。如果只是一味地采取暴力的政策,那么基本上这个政权也是支撑不了几天的。

  这是顺治所明白的,也是大清的子民可以清楚地看到的。顺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王,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一二。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