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后,康熙为何会否决?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屋小编带来的康熙的文章。

  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精通海战,在1683年以福建水师提督身份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不久,施琅向康熙上书,建议政府打造水师,一举消灭日本,以免中国沿海像明朝嘉靖时期那样,再次受到倭寇侵扰。

  可是康熙皇帝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否决了施琅的建议。很多人为此感到遗憾,如果听了施琅建议的话,日本岂不是就能成为中国一个省,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也不会发生了?

  康熙是一代明君,一手打造了大清盛世,要不然大家就不会祝愿他再活五百年了。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否决施琅的计划,难道他对领土过敏?

  没有一个统治者不喜欢开疆扩土,康熙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自然也不例外。康熙之所以要否决施琅的提案,主要原因如下:

  大清军队战斗力不行

  八旗骑兵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八旗骑兵人数实在太少。

  所以大清入关之后,平定天下,消灭抵抗武装,依赖的都是汉族将领,如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

  而且清兵入关后,贪图享受,军纪不好,训练松懈,早就失去了当初的狼性,战斗力大大下降。

  就以镇压噶尔丹叛乱为例,这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政权,跟一亿多人口的大清作对是自不量力。

  因为无论是兵员和资源,都不能跟大清相提并论,本来是不堪一击的。

  可是噶尔达多次进犯,一度威胁北京,康熙三次亲征才算清除了这个祸患。

  噶尔丹从1670年(康熙9年)开始作乱,一直到1690(康熙29年)才告一段落。又过了7年,大清再次征讨噶尔丹穷途末路,饮药自尽。而且噶尔丹这次失败事出有因,是因为自己的侄子在后方叛乱,后院起火,让他首尾不能相顾,才走到绝路上的。

  由此可见,这个噶尔丹也真把康熙爷折腾苦了。当他的死讯传出后,正在黄河大堤上巡视的康熙当即就跪到了黄河大堤上,拜天谢地,非常庆幸。客观地说,大清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需要说明的是,直到1757年,乾隆才出兵灭了噶尔丹国。

  远征日本,运兵的时候需要水师,但是登陆之后,还是要进行陆战的,就算是施琅有两把刷子,能把大军运到日本岛,接下来还是要靠陆军作战。

  而且日本是岛国,4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地形复杂,每攻占一个岛屿,都要发生一场血战,而且八旗铁骑到了那里没有用武之地,长处没有办法发挥。在日本进行战争的艰难和残酷,超过远征噶尔丹十倍、百倍。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康熙心里没谱,自然不会随便用兵。

  大清财力不行

  康熙登基之后,先是用了9年的时间,平定了三藩之乱;接着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在康熙22年(1683年)收复台湾;康熙25年(1686年),又在北部边境跟随沙俄进行了雅克萨之战。

  康熙在位那些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堪称是战乱频仍。

  打仗就是烧钱的,几十年仗打下来,国库里已经消耗一空,没有多少银子。

  康熙驾崩的时候,国库非但没有盈余,还亏空达800万两白银;雍正登基后,曹雪芹祖上被抄家与此有很大关系。

  日本非常强硬

  日本在乾隆时期,属于江户时代中后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家实力雄厚,尊王攘夷观念深入人心,幕府势力受到削弱。

  幕府大老遇刺身亡和萨英战争的失败,都令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在此情形下,德川庆喜先后把政权与领地交还朝廷,朝廷影响力增强,对外政策日趋强硬。

  对于去进行贸易的中国货船,他们根本没有放在眼里,"苟有犯我禁令者,必处死无怠",甚至动用火枪和火炮驱逐走私和非走私的中国货船。

  日本学者木不和昭认为,日本用武力驱逐大清船只是藐视大清,类似行为不会发生在朝鲜船只上。1715年,康熙朝跟日本发生贸易纠纷,经过三年贸易战,大清还是接受了日本的贸易规则"正德新例",说明大清至少不敢小看日本,怎么会主动对日本动武?

  总的来说,康熙还是个比较理智的君主,没有脑子进水,听从施琅的馊主意,不然遭殃的还是百姓。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