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宋太祖赵匡胤是让宋朝走向了“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罪魁祸首?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我认为最该为此负责的应该五代十国时期各个皇帝以及节度使,造成这种局面的不单单是宋太祖赵匡胤一人,很多人都说赵匡胤最该负责,其实不然,没有历经过五代十国的人,是没有办法体会到当时的混乱局面,以及武将掌权对整个民族带来的危害。

  当然了,宋太祖赵匡胤责任也不小,因为赵匡胤本身也是通过兵变建立大宋的。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在北宋建立之后压制武将,从而让宋朝走向了“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五代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唐朝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在全国设置节度使统率诸军、镇,这样可以方便征调全国军队,节度使一职对一方的军队有专制的权力。

  “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

  到后来的唐中后期,节度使更是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各地往往对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唐玄宗时期,在缘边防御外族的地区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全国精锐部队多调于此,而安禄山更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唐朝出现了外重内轻局面,终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酿成了“安史之乱”。

  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并未能进一步消除节度使对朝廷潜在的威胁,唐朝末期,黄巢起义之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势力最大。各节度使在自己的管辖区域为所欲为,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滥杀朝臣,最终在开平元年(907 年)废唐哀宗,自行称帝,建立了后梁。可以看出,唐王朝最终是灭亡在自己起初用意于维护统治而设置的节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后梁之后,并未能统一全国,之前唐朝设置的一些势力强大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且互相攻杀,失败的一方则为之兼并。其中军事实力最强, 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还有割据一方的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依靠武力,分别割据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许多小的政权所代替。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骄横跋扈,其部下也多为骄兵悍将,武力夺权之军事政变不断发生。唐朝的节度使遗祸延续至此仍未结束, 长期的战乱以及动荡的政局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对整个宋王朝造成的影响

  北宋王朝是赵匡胤以军事将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夺得帝位建立的 国家。此前节度使林立,拥兵自重,有的藩镇将领公然宣称:“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藩镇将领们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互相吞并,兵变夺权事件频繁发生。

  对于皇帝来讲,控制有实力的军队便可以建立并维护一个稳固的国家,一旦 失去对军队的统属权之后便会皇权不稳,因此败亡。宋太祖赵匡胤便是依靠自己 的殿前都点检身份控制禁军,然后才能够成功地发动陈桥兵变,并建立了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家以及赵姓的统治,赵匡胤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更一步的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政策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这在当时也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护了宋朝的统治的作用,但同时也留下了诸如积贫积弱之类的许多弊病。

  自唐朝末年以来 “士大夫忠义之气, 至于五季,变化殆尽”,造成的社会动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宋朝的统治者大力倡导文治,抑制武人,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宋代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谈心、性、理的理学为指导思想,多务虚言,却不切实际。 另外以不懂军事的文臣担任边疆大臣,这就使得武人丧气,文官贪污,吏治败坏, 武备松弛。

  这样的统治政策下,宋朝的军事发展始终落后于西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宋王朝由最初的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横跋扈,巩固了宋朝统治,却极其严重的挫伤了武将积极性,削弱了军队作战能力,从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带来了不良影响。自宋太宗朝后期开始,北宋对辽、西夏以及金国的战争,屡屡遭到失败,主要就是多年来执行重文轻武国策的结果。

  重文轻武政策下,任用文臣统兵,可以便于皇帝驾驭,但文人一般不懂军事,至于北宋中期领兵对西夏作战的范仲淹、韩琦等,则是极其少数的会打仗的文官。长此以往,这样的政策和措施势必难以防御外敌的侵扰,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对抗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造成了对外交往中的被动局面。就连突然起事的侬智高所领部队也能够将大量北宋将士打的节节败退,这也是重文轻武国策的弊病之表现。

  由于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极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武将的积极 性,北宋的武将大都较为平庸,这也算是“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重大弊病之一。

  贯穿整个宋朝数百年间,为了维护赵姓王朝的统治,朝廷一直恪守“重文轻武”与“守内虚外”两大基本国策。在宋朝初期,坚持这样的国策确实有利于维持国内的稳定局面,并使得宋朝的社会经济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同时,长期不变的坚持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也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两宋政府一直处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武力威胁之下,却从未曾减弱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即使因此导致了在对外战争和交往中的被动局面。

  不过,也正是因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中,这个时期有许多边区的武将得已受到重用,其才能有了用武之地,狄青便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