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谭继洵是如何看待谭嗣同变法的?他为何会反对?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18分类:历史

  每当一提起谭继洵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请自嗣同始”这是清朝“百日维新”变法中谭嗣同的临终遗言。表现出了以谭嗣同为首维新派舍身成仁的斗志,更是我们华夏文明复兴的决心。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一直呆在颐和园的慈禧突然返回紫禁城,发动了“戊戌政变”,事变中,先是光绪皇帝遭到幽禁,随即慈禧太后命人抓捕维新人士,其中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为代表,史称“戌戊六君子”。这六君子中,以谭嗣同的名气最大,可他的下场也最惨,慈禧为了实现杀一儆百,决定用最残忍的方式将谭嗣同处死。

  清朝处决死刑犯时,刽子使用的刀会有千差万别,罪行越大刀口越钝。在谭嗣同的师父胡致廷撰写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这样写道:“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由此可见慈禧的怨恨。

  谭嗣同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谭继洵任湖广总督。

  谭是怎么看待儿子谭嗣同的?

  一,与谭嗣同政见不合。

  谭继洵是湖南浏阳人,1860年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历任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甘肃布政使、湖北巡抚等职。他在任职甘肃布政使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得到清朝重左宗棠的称赞“实心任事,勤慎有为”。谭继洵从小接受的就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学习八股文,走的传统科举之路,他在官场上沉浮几十年,做的就是中庸之官,墨守成规的从政。

  这与儿子谭嗣同大刀改革维新变法不同,父子的政治立场不一样,导致父子关系很僵。作为谭继洵怎么能不知道清朝末年政治上各种弊端,他没有能力去解决,也不想去解决这些问题,他就想安安稳稳熬到退休就行。

  当谭嗣同在湖南等地倡导变法,计划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推广新学时,谭继洵断然拒绝说道:“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二,认为谭嗣同变法太草率了

  在变法前夕,他与谭嗣同有过一次谈话,认为维新变法太草率行之,中国之变革应该顺势而为,不应逆势而动。以他在官场的经验,认为光绪帝太年轻,无从政经验,慈禧太后并没有完全放权于他,还有满清贵族并不支持光绪政见。谭嗣同认为自己的父亲胆小守旧之人,不可再同语。

  谭嗣同与父亲谭继洵是两个时代的人,假如谭嗣同到父亲这年龄,也许会赞同父亲的观点。谭继洵与儿子谭嗣同政见不合,并不支持儿子的草率变法行动。他深知慈禧是一个狠毒之人,他明白变法失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当听说儿子谭嗣同开始维新变法失败时,谭继洵情绪低落,并没有立马开展营救自己儿子任何工作,而是想办法与儿子进行切割,害怕连累。因为他太了解清末的官场了。

  看样谭继洵是反对谭嗣同变法的。

  当谭嗣同被杀时,为何谭继洵见死不救?

  一,儿子犯重罪无法营救。

  谭嗣同所做犯之罪这在清朝属于谋逆大罪,这样的罪岂能凭着简简单单的关系能摆平的。慈禧太后连光绪帝都能幽禁,何况其他人。谭继洵此时考虑的不是怎么营救儿子,而是整个谭氏家族的命运,因为谋逆大罪是有连带的,有可能整个谭氏家族都受牵连。别说营救自己的儿子,为了自己家族命运的安稳,他连任何声音都不敢发出,只希望掌权者别殃及池鱼就算开恩了。

  二,自己有权力有限。

  湖广总督在今天看来是很大的官了,封疆大吏。其实有很多时候,这些只有官名罢了,关键要看官员掌握多少实权。从谭继洵行事风格来看,他并不一个权利欲望多大的人,他在湖广总督只任职两年,这当中都是当时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把持政务,也就是谭继洵只挂了虚名,并没有实权。

  没有实权的人,在官场说话很轻的。谭继洵的权力有限,对于开展营救工作可以说有心无力。连当时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张之洞亲自去到慈禧那里求情,依然被慈禧毫不留情地问斩了。当时谭继洵自己当然明白自己在慈禧跟前说话什么份量,求情反而起更大的反作用。所以,谭继洵放弃为儿子谭嗣同求情工作。

  当然,谭嗣同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当儿子唱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义无反顾地踏上刑场后,谭继洵为儿子写了一首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悲痛,企望儿子在百年之后昭雪平冤。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