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司马懿去世之后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为何没有内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司马懿儿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用同根生的豆和豆萁来比喻同父异母的兄弟。

  诗中用豆萁做燃料烹煮豆子,来比喻同胞哥哥曹丕来残害弟弟,也表达出曹植对曹丕的不满。最后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生动地表现出兄弟相残的无奈。

  当时曹操病死曹丕晋升为魏王,随后汉献帝被迫禅位,曹丕登基为魏文帝。

  但是太子争夺皇位期间的一系列事件让他无法忘怀,所以称帝后一直对对手曹植耿耿于怀。

  虽然二人是亲兄弟,但是曹植的学识和政治才能都让曹丕感到了威胁,于是想要借机除掉他。曹植知道曹丕的意思,于是在悲愤之中七步作诗,令曹丕听后心生愧疚。

  自古帝王多无情,为争夺皇位兄弟互相残杀,已是常见之事,但是事事都有例外。

  就拿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来说,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并没有为了政权互相残杀,这是为何呢?

  其实在司马懿在世时就已经给出答案,司马懿仅用五个字回答:此子竟可也。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和张春华的儿子,两人在夺权的路上并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动过杀心。

  甚至在司马师临死时,还出现了“兄终弟及”的情况,司马家的襟怀和友爱让许多人都羡慕。

  这一切都归功于司马懿的教导,和两个孩子的智慧,可以说司马家族的谋略是一般人家比不上的。

  司马懿在教导两个孩子时采用了不一样的方法,因为司马师沉着稳重能成大事,所以遇到家族抉择的事都会和其商量。

  而商议过后才会告诉司马昭,又或者事情到了最后才会通知司马昭,以防破坏大局。

  就拿高平陵政变举例,政变前一晚司马懿和司马师都踏实入睡,而司马昭辗转反侧不能安眠。

  司马师的谋略和手段以及用人情商,都继承了司马懿的衣钵,暗地里培养的三千死士就是最好的验证。

  司马懿出门后看到了司马师,用三千死士带给他的震撼,感叹了一句:“此子竟可也”。

  这句话也变相的证明了,司马懿对司马师的肯定,以及家族大权将会落到司马师手中。

  司马懿病逝后司马师成为掌权人,掌权后的他并没有因为担心权力争夺,而消除一切隐患。

  虽然这时司马家的势力占了优势,但还没有做到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时的司马家只是一个代言人。

  不仅有曹魏宗族企图夺回政权,还有其他世家大族想要瓜分司马家的权力,更有吴蜀两个集团在外威胁。

  面对内外都是强敌的情况,司马师首先想到的是家族荣耀,扩大家族势力,延续家族的声望。

  这种情况下司马师对弟弟极为照顾,不仅委以重任,还把弟弟当成接班人来培养。

  当哥哥的对弟弟非常照顾,司马昭怎么会自寻死路,只会对哥哥格外尊重。

  司马师不顾自身病症,除掉叛乱者、亲自率兵征战,为了稳固后方政权,直接将兵权给司马昭,而司马昭也没辜负司马师的信任。

  在司马师病危之前,已经把弟弟一步步培养起来,让他有了接受重担的底气和实力,司马昭对哥哥的只有感激。

  在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之所以痛哭,并不是人前做戏,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因为这些年是哥哥在外征战,为他遮风挡雨。

  在无数次叛乱和刺杀中,他和哥哥抱团取暖,哥哥就是他最大的靠山,如今哥哥去世剩下的路只能靠自己。

  俗话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司马师做到了这一点才会让司马昭对他敬重。不过如果司马师没有死,也许司马家族又会是另一番场面。

  本文声明: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