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为的是什么?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为的是什么,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广州城,发生了一件大事。广州发生兵变,平南王尚可喜的府邸被人层层围住,尚可喜悲愤欲绝,要上吊自杀。尚可喜是清朝“三藩”之一,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谁有能力在他的地盘发动叛乱,并且软禁尚可喜呢?答案非常令人吃惊:发动兵变、软禁尚可喜的人,正是他的长子尚之信。

  《清史稿》记载:

  二月,之信发兵围可喜第,叛。可喜卧疾不能制,愤甚,自经,左右救之甦,疾益甚,十月卒。

  自古以来,父子同心,才能保家族不衰,尚之信为何要把枪口对准自己的父亲呢?这件事说来话长。

  一、长子不肖,请立次子

  清朝初年,三藩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因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独霸一方。为了控制各大藩王,清朝把三藩们的长子都留在京城,说是给予重用,其实都明白,这是当作人质。例如,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长期留在京城,名为额驸,实际上就是人质。平南王尚可喜也不例外,他的长子尚之信一直被留在京城充当人质。

  尚之信生于崇德元年,当时他的父亲尚可喜已经投奔皇太极,享高官厚禄。因此,尚之信从出生起,就是将门之后,随父亲征战。清朝顺治十二年,19岁的尚之信奉命入宫侍奉顺治帝,顺治帝很喜欢尚之信的勇猛,封他为“俺答公”(“俺答”在蒙语和满语中,是好朋友之意)。

  尚之信虽然勇猛,但性格霸道,恃强凌弱。康熙十年,尚可喜已经68岁,他以年迈多病为由,请康熙批准尚可喜回广州,协助自己处理王事。按照当时的惯例,若尚可喜退休或死亡,当由他的长子尚之信袭爵,于是,康熙批准尚之信回广州。然而,到了广州后,尚之信很快显露出他酗酒、好斗的性格,多次在平南王府凌辱下人,甚至提剑杀人,尚可喜因此很不喜欢这个长子。

  尚可喜有36个儿子,次子名叫尚之孝,此人从小在尚可喜身边长大,不但为人忠厚,而且十分顾全大局。在谋士金光的建议下,尚可喜考虑再三,决定给康熙上书:请立次子尚之孝为世子!

  自古立嗣,立长或立贤,尚可喜认为长子不肖,请立次子,康熙尊重尚可喜的意愿,下旨立尚之孝为世子。这样一来,尚之信就尴尬了。

  尚之信认为:我在北京当了近20年的人质,为平南王府立下大功,到手的王爵竟然被父亲给了二弟,这焉能接受?在这种背景下,尚可喜家庭存在父子矛盾、兄弟矛盾,这种矛盾,直接给家族酿成大祸。

  二、康熙有张良计,吴三桂有过墙梯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发生叛乱,势如破竹。两年后,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也起兵响应吴三桂。如此一来,清朝的三位藩王,已经有两位造反,剩下平南王尚可喜一人。

  康熙怕尚可喜也造反,于是下旨,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之前是郡王爵位)。不得不说,康熙这一招棋走得妙。要知道,当时尚可喜已经70岁,他若起兵反叛,吴三桂最多也就给他一个亲王爵位。如今,康熙已经给他亲王爵位,他何必做个逆臣呢?于是,尚可喜发誓绝不反叛,并且出兵对抗吴三桂,在广州,尚可喜牵制了吴三桂近10万兵力不能北上,让吴三桂非常头疼。最后,吴三桂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离间尚可喜父子。

  吴三桂知道尚之信早对父亲不满,而且,将来平南王爵位也不会落到尚之信的身上,于是派人秘密联系尚之信,许诺他:若吴三桂称帝,封尚之信为平南王,让他镇守广东,世袭罔替。尚之信非常激动,他劝父亲尚可喜反叛,尚可喜不同意,还骂他是逆子。尚之信走投无路,只得秘密筹备发动“兵谏”。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一幕。

  当时,尚之信和心腹将领趁夜秘密包围平南王府,逼父亲交出平南王印信,软禁父亲,夺取平南王府的指挥权。然后,尚之信以平南王府的名义,宣布归顺吴三桂,讨伐清朝。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康熙帝大惊,吴三桂则喜不自胜。尚可喜被儿子软禁8个月后,死于寓所。

  三、二次反叛,八次抗旨。

  尚之信归顺吴三桂后,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巨大,吴三桂不仅要派人入驻广州,干涉平南王府的内务,还向尚之信索要军饷。之后,甘肃的王辅臣、福建的耿精忠先后被康熙招降,尚之信觉得清朝的优势更大,于是派人秘密联系清朝,请求归降。康熙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便答应了尚之信的请求。为了让尚之信为清朝卖命,康熙还承诺尚之信:允许其袭承平南王爵位。

  其实,尚之信当时投降吴三桂,只不过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当这种利益不符合预期时,他就会再次叛变。康熙也知道尚之信的心思,因此,康熙只能先许诺尚之信许多好处,包括让他袭承平南王爵位等。但在内心深处,康熙是极其不信任尚之信的。接下来,尚之信就开启了他八次抗旨的记录。

  第一次抗旨:

  康熙十六年六月,康熙和吴三桂鏖战,战况焦灼,康熙下旨给尚之信,命令他率部进攻湖南叛军,尚之信却打算坐山观虎斗。他对康熙说:“潮州叛军尚未平定,不便舍近求远。”

  第二次抗旨:

  七月,吴三桂大举攻占湖南永兴、郴州等地,邵州告急,康熙下旨让尚之信率军支援邵州,尚之信还是不去。

  第三次、四次抗旨:

  七月末,邵州已经到了绝路,康熙下了两道圣旨,要求尚之信驰援邵州,尚之信回复:“台湾刘国轩出兵占领惠州,广东百姓人心惶惶,我誓平此贼”。康熙的两道圣旨,他置若罔闻。

  第五次抗旨:

  到了秋天,吴三桂部将吴世琮占领广西,康熙派傅弘烈收复广西,因傅弘烈兵力不够,康熙命尚之信调广州三千兵力支援傅弘烈,尚之信拖延不从。

  第六次抗旨:

  广西战况好转,康熙命尚之信亲率大军进取湖南宜章。尚之信说自己刚在惠州取得大捷,大军急需休整,拒绝接旨。

  第七次抗旨:

  康熙十七年春天,吴三桂调集大军重新夺取广西,广西危急,康熙下旨让尚之信出兵策应清军。尚之信以“高、雷、廉三郡初定”为由,拒绝前往。

  第八次抗旨:

  当年三月,康熙严令尚之信立即参加广西会战,并令他筹集20万两军饷。尚之信拖延了20多天才开拔,在路上又磨蹭20多天,等他到达战场,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这是变相抗旨。

  在康熙一朝,能够连续八次抗旨的人,史书仅记载尚之信一人。康熙帝虽然早有杀尚之信之心,但当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关键时刻,若杀尚之信,广州兵力必反,到时候还要分兵应对。康熙之所以一味隐忍,是因为他要稳住尚之信,只要尚之信不反叛,抗旨的后果康熙还能接受。但等大局已定时,尚之信的末日就到了。

  四、隐忍四年,终于赐死。

  从康熙十七年开始,吴三桂病逝,战局发生本质的变化,康熙开始全面进攻,到了康熙十九年,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苦守昆明,败局已定,康熙终于不再忍耐,他要着手解决尚之信这个大麻烦。

  康熙十九年三月初六,康熙秘密给尚之信的两位副将张永祥、张士选下令,让他们配合朝廷惩办叛贼。后来,康熙派刑部侍郎宜昌阿亲自带兵进入广州,设计诱捕尚之信。到了闰八月,尚之信被押往北京。康熙没有见尚之信,也没有审判,只是对外宣布“尚之信为人残暴跋扈,反复无常,屡次抗旨,赐死。”

  尚之信被赐死后,他的四位弟弟因直接参与当年的广州兵变被株连。其他31位弟弟则没有被牵连。其二弟尚之孝袭承平南王爵位,撤藩后,授平南大将军,官至一品。

  从康熙十五年尚之信重新归降清朝,到康熙十九年,这4年间,尚之信八次违抗康熙的圣旨,康熙终于出了这口气。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