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刘细君为什么会被派去和亲?她嫁到塞外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乌孙公主,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在汉代,为了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化干戈为玉帛,朝廷常常采取和亲的政策,即将皇室的公主或宫女嫁给少数民族的头领,以联姻的形式加强两国之间的和睦友好关系。在许多出嫁的女子中,有两个有诗传世的女子,这就是乌孙公主和王昭君。乌孙公主是汉武帝时候的人,原名刘细君,沛(今江苏沛县东)人,比王昭君早生大约七十多年,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故称江都公主。元封年中,汉武帝为联合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便把刘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江都公主便改称为乌孙公主。

  早在汉景帝时张骞就曾建议:“现在乌孙强大了,可以多给他们些财物,让他们返回故地,并以汉公主嫁给他们的首领做妻,结为兄弟邻邦,来抵制匈奴的侵扰。”这个建议当时没有被采纳,搁置起来。武帝即位后就令张骞带了很多金银珠宝、绸缎布匹、牛马、土特产品等去说服乌孙昆莫。

  乌孙人不懂汉礼。张骞见了昆莫,传达了皇上的旨意,并把礼物送上,但乌孙王昆莫坐着不动,张骞有些羞恼,声色严肃地说:“天子今天赏赐你这么重的礼物如果不拜受,就请退回礼物吧。”昆莫这才起来拜了两拜。张骞又向昆莫提出:“你们如果肯归附汉朝,并东迁故地,汉廷准备把一个公主嫁给你做夫人,并使乌孙与汉结为兄弟,共同抗拒匈奴。”这时的昆莫已经年老了,由于体弱多病不能一人主政,尤其这样的大事更是犹豫不决。当下暂留张骞居住,自己召集部众商量。

  乌孙大臣们平时不了解汉朝的强弱,加上归附和亲近匈奴好多年了,所以大多数人不愿回故地。又恐怕与汉联合,更使匈奴对乌孙忿恨,多招惹麻烦,所以商量了十多天也没有结果。当时还有一个原因令昆莫确实左右为难,不好决断。原来昆莫共有十几个儿子,太子早死,他临终时哭着恳求昆莫,希望将来立自己的儿子军须靡为继承者,昆莫很可怜太子,当面就应许了。可偏偏昆莫的中子最强健而且善于带兵用将,官封大禄,现正在守卫边防,手中有兵有权,他听说太子病死了,就觉得凭自己的能力、才干,王位的继承人理应由他来接替。没想到父亲却立孙子为继承人。

  他大失所望,一气之下就召集亲信属下,计划攻打岑陬军须靡,来夺取王位继承权。昆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伤心,太子早死已让他摧肝裂肺,立孙子为继承人,本是对太子的安慰,没想到中子又闹内讧,他实在有些承受不了。但立嗣的事既已确定,总得维护,不能出尔反尔,于是他赶忙分出一万多骑兵给岑陬军须靡,好让他对付中子大禄的伤害。自己又调集一万多骑兵作为外围,预防不测。这样国中的兵力分成三部,无法统一管理。况且昆莫确实老了,萎靡不振,苟且偷安,哪还能集中精力管理国家大事。

  张骞留了数十日并不见昆莫的回话,很有些着急,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一边等,一边以这里为根据地,分别派出好几个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去宜传汉朝的国力、国威,争取和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关系来共同箝制匈奴。又过了几天,乌孙还是没有商量出结果,昆莫只好派使者送张骞回国。

  张骞与乌孙使者一同入朝,见了武帝,使者送上乌孙昆莫给武帝的几十匹好马,武帝看了很高兴,命使者在长安多留些时日。使者在长安走了走,看了看,了解了汉朝的风情,看到汉朝确实富厚、强大,回去后就把所见所闻向乌孙大臣们作了介绍,这才坚定了乌孙与汉来往的信心。从此,双方的交流更加频繁。

  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来往密切,很是恼火乌孙,准备攻击乌孙。再加上当时的汉使都是从乌孙出发才到达大宛、月氏等地,使者经常往来不断。匈奴眼看着就要孤立,所以,把所有的怨恨都指向乌孙,扬言一定要攻破乌孙。乌孙王国上下非常惊恐,赶快派使者带着好马作为礼物,去汉朝联络,说愿意接受汉朝以前提出的建议,娶汉公主为妻,并与汉结为兄弟邻邦,共同抵御匈奴。

  上次汉主动派张骞出使乌孙,愿结为亲戚,而乌孙没有痛痛快快答应,武帝就有些不高兴,今天事情紧急了才又找上门来,当然不能马上答应。武帝见过乌孙使者,就召集众臣商量对策,群臣一致表示,应该与乌孙结为兄弟邻邦,但嫁公主的事应按汉朝的礼节,乌孙先拿来聘礼,然后才能送去公主。

  于是乌孙以千匹马作为聘礼来娶汉公主,汉朝在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昆莫为妻。行前,皇上送了车舆、衣服、各种用品,还派去侍御、宦官、各类属官几百人随细君公主同去乌孙,昆莫把细君公主封为右夫人。匈奴听到乌孙昆莫与汉和亲,娶了汉公主为妻,也送了一个女子给乌孙昆莫,昆莫不敢不接受,把她封为左夫人。

  细君公主到了乌孙后,因不习惯乌孙住帐篷的习俗,自己建宫室与她的侍奉、随行人员单独居住,逢节日时用汉朝的习俗置办酒席,与昆莫会面,同时也把一些绸缎、服装送给昆莫的那些姬妾。礼仪看起来很丰华,而实际上只是表面热闹。每当此时,公主看着那个年老昏聩、语言不同的老昆莫,心中的悲凉和酸楚之情都会油然而生。她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想自已远别乡亲,来到这荒凉的草原,整日看到的是牛羊骆驼和茫茫无边的草地,听到的是胡音蛮语和刺耳的北风的呼啸,心里的寂寞失落、悲楚伤痛无处诉说,无处发泄于是作了一曲悲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鸽兮归故乡。

  不久,这首诗就传到了汉廷,武帝听后非常怜悯细君公主,马上派人去看望,并告诉专门负责的人,每隔一年就派专使去探望一次细君公主,顺便带些汉朝的帷帐、锦缎之类的物品赠送给她,以减少些思乡之情又过了几年,乌孙昆莫因为年老不能再理国政了,准备把王位传给他的孙子军须靡。按照他们的风俗,继承王位者要继承前王的所有权利,包括居室、用品、姬妾等,这样细君公主还得再做军须靡的妻子。细君公主不能接受他们这种风俗,于是上书武帝诉说情况,武帝只好劝说细君,遵从他们的习惯,以汉室利益为重。细君只好忍辱曲从,继为军须靡的妻子。

  细君公主死后,汉廷又把楚王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为妻。汉王朝虽以“和亲”政策换取了边疆的安宁,但却牺牲了许多女子一生的幸福,造成她们青春葬送、终身遗憾的悲剧。细君公主的悲歌就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表达了她对“家”也就是朝廷的抱怨之情,不顾女儿的幸福,远嫁她到遥远的天的另一方,难道朝廷不狠心吗?托身于异国一个老迈昏聩的人,能可靠吗?异国的风俗、异国的语言、居处饮食,都难以接受,每一点都令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可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有如牢笼中的一头羊,只有遥望天空,希望变成一只鸿鹄飞回家乡,飞回父母身边。

  刘细君的悲歌,字字泪,声声怨,其言如泣,其情可悲,读了令人心酸催人泪下。诗歌七言六句,句句押韵,为后代的七言诗从形式上作了尝试,楚辞句式又加强了悲叹的感情浓度。开张的韵调与压抑的心情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一种既放而不能、既抑而不忍的感觉。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