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对抗沙俄前为何下令不要赶尽杀绝?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对抗沙俄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过去10年内相继完成了平三藩、收台湾两大伟业,终于腾出手对付北方的“大敌”——沙俄。有意思的是,在大战之前,康熙特意让侍卫到东北传话给彭春和萨布素两位将领,让他们打败沙俄后,不必赶尽杀绝,给对方留几个活口。

  《清史稿·卷二百八十》记载了康熙当时的话:

  “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杀。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

  当时负责北进的清朝名将彭春很不理解康熙的意图,直到1个月后,彭春才知道康熙的高明之处。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

  沙俄入侵清朝领土,早在顺治三年(1646年)就已经发生,当时沙俄只派出了不到100人入侵黑龙江流域。因为入侵规模较小,而清军刚入关不久,把精力都放在平定南方的义军和南明军上,因此一直对沙俄采取放任态度。康熙年间,沙俄又多次入侵,因康熙把三藩和台湾当作头等大事来处理,“内忧未除,外患难消”,所以继续放任沙俄的恶行。恰恰因为如此,沙俄觉得清军软弱可欺。

  特别在三藩之乱期间,沙俄先后派兵侵占了清朝的尼布楚、雅克萨,并且在当地修筑寨堡和防御工事,不断抢掠百姓的物资,甚至灭绝人性地杀害并吃掉达斡尔族百姓,当地少数民族称侵略者为“食人恶魔”,在心理上对沙俄侵略者极其畏惧。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立即开始布置对付沙俄,康熙一方面派彭春、郎坦等将领秘密勘察雅克萨周边的环境,另一方面制造红衣大炮等火器,建造运粮船只等。待一切就绪后,康熙并未立即展开进攻,因为东南沿海正在开展,施琅在率领清军水师攻打台湾,康熙不想两边同时开展,所以暂缓进攻沙俄。实际上,康熙已经摸清楚了沙俄的兵力部署和优势,认为打败沙俄并非难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康熙派人通知沙俄侵略者立即撤兵,否则将给予强烈回击,结果对方泯顽不化,康熙以彭春为将,带领3000余清军攻打雅克萨,彭春从瑷珲出发,分水路两路,带上红衣大炮、鸟枪等火器开展进攻。沙俄士兵果然被清军打败,出城乞降。清朝迎来对抗沙俄的开门红。

  让人没想到的是,沙俄人并不服气,认为是清军出其不意才导致自己兵败,于是,两年后,趁清军退兵之时,沙俄再次出兵雅克萨,并且在雅克萨建立了寨堡。听闻后,勃然大怒,下令立即出兵再次攻打沙俄,在大军出发前,康熙特地说了本文开头的那番话,命令不必将俄军赶尽杀绝。

  当时沙俄军的寨堡非常坚固,他们又有火炮坚守,清军若贸然强攻雅克萨,必将造成大面积伤亡。彭春最终决定围而不攻,在沙俄的寨堡外围挖战壕固守。这样一来,沙俄缺乏粮食和火药补给,必须出堡,一旦出堡,清军就猛烈攻击。沙俄军只得退回堡内,但清军远在自己炮火的射程之外,沙俄侵略者无法攻击,只得放出信号等待援军,清军围城打援,援军又进不来,无计可施,只得拼命死战突围。

  清军早就料到侵略军要突围,先进行炮火攻打,等侵略军靠近,清军立即派出藤牌军,藤牌军经过严格训练,左手持盾牌,右手持快刀,以迅雷之势滚到敌人面前,以盾牌做掩护,迅速砍掉敌人的脚或马腿,侵略军本身已精疲力尽,应对不及,死伤惨重。很快,侵略军剩下不到百人,他们只得退回堡内。

  此时,有人建议彭春和萨布素攻入堡内,活捉这些人。彭春想起康熙的命令,决定不再赶尽杀绝,放沙俄侵略者逃走。最终,沙俄侵略者仅剩的66人逃回沙俄,雅克萨反击战结束。下图为雅克萨之战纪念碑。

  战争结束后,清军的将领们才领会康熙的意图,因为一个多月后,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彼得大帝的姐姐)紧急派人来清朝要求议和。原来,这些沙俄败兵逃回去之后,对清军的恐怖战力进行大肆渲染,彻底改变了清军在沙俄心中软弱的形象。《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康熙故意放走这66个人,就是为了达到“攻心”的效果。

  后来,经过长达4年多的谈判,到了康熙二十八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边境平静了几十年。

  笔者认为:虽然沙俄向清军求和,有沙俄内部的原因,但在外部因素上,清军对沙俄的打击,以及康熙对沙俄的“攻心”战,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伟大胜利,这种胜利,应该被继续继承和发扬。诚然,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历史意义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也有需要反思的之处。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只有团结全国各民族同胞,不畏强敌,积极发展,让祖国强大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