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徙木赏金?商鞅是怎么想出这个妙招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2分类:历史
下面由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什么是徙木赏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当初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曾经干了一件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神操作:“徙木赏金”。这个主意是商鞅本人想出来的吗?其实不是,他应该是借鉴了之前一位大神的经验,那就是吴起。
先说商鞅。当初为了推行变法,秦孝公先安排商鞅跟甘龙、杜挚这两个守旧派的代表进行了一次辩论。不出意外,商鞅占据了上风(毕竟有秦王的支持),其后颁布了变法的第一项法令《垦草令》。
顾名思义,这就是关于开荒种地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整顿吏治,使百姓免受不法官员的剥削;通过差异化的税收手段,逼迫贵族的子女、门客、奴婢都得去种地;提高经商税,迫使人们重农抑商等等。
鉴于在过去的贵族政治体系下,贵族享有特权,权贵对百姓的盘剥已经成为潜规则,因此,商鞅在准备好所有法令条款后,担心没人会相信这些颠覆性的内容、影响变法的威严及落实程度,于是演了一出戏。
他在国都市场的南门外立起一根3 丈长的木杆,其后贴出告示:“有谁能将此木由南门扛到北门的,立刻赏给十镒黄金。”
一镒等于20两,拥有十镒黄金,那时的寻常老百姓想都不敢想;而搬动这根木头对一般成年人来说又显得如此轻而易举。鉴于事出反常必有妖,没人敢相信会有这种好事,甚至怀疑这可能是一个陷阱,因此,虽然这一消息传得满城风云,但一直没人敢真的动手。
商鞅随即提升了赏格:五十镒黄金!重赏之下必有农夫,一个汉子咬咬牙、下定决心,“冒险”把这个木头搬到了北门。
商鞅言出必行,立即赏给了这个百姓五十镒黄金,并且借机强调:政府言出必行,听令必赏、违令必罚。
只要听话,就能获得够寻常人家做梦都不敢想的财富,这一轰动性事件很快传遍了秦国,商鞅的变法得以正式推行。
“徙木赏金”,在后世也成了商鞅变法的标志性事件,被人视为取信于民的经典操作。但其实在这一事件的前几十年,战国著名军事家、改革家吴起,已经演示了这一套路的威力。
战国初年,魏文侯正攻打秦国控制的河西之地,战局一度焦灼;卫国人吴起从鲁国辗转而来后,魏文侯听从李悝的建议,大胆起用这位在传言中用兵超过司马穰苴的军事奇才。
吴起出手不凡,很快夺下秦国五座城池,帮助魏国逐渐夺下了整个河西之地。其后,鉴于他善于用兵,而且为人廉洁、待人公正,深受将士们的爱戴,魏文侯任命他作为西河郡守,专门对付不甘失败、发了疯一般试图冲出关中的秦国。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其后的秦国若要东出,必须先迈过吴起这一关。悲剧的是,吴起在的时候,秦国就从没得逞过。吴起到底多会用兵?《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就记载了一个案例。
西河郡与秦国接壤,面对这一地理险要、土地肥沃的失地,秦国一直虎视眈眈,因此,他们在边境上建了一座军事瞭望亭,把魏人的耕种、作息情况尽收眼底。
如果任由这个亭子存在,会让在边境种地的百姓内心惴惴不安;但若因此动用军队,一来太过大阵仗,二来会让秦人心存侥幸:魏军不可能一直守在这吧?军队一撤,老百姓不还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百姓们自己去把秦国人的这个钉子给拔了,这才能让敌人彻底绝望、死心。但一般人都比较畏惧直面敌国的军人,怎么才能让大家主动去干这件事呢?
有一天,吴起命人在城邑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其后下令:“如果有人把它搬到南门去,就赏给上等住宅、田地”。
一开始自然没人相信这种好事,但总有好事者安奈不住好奇心,动手如实照办,竟然真的获得了郡守的奖赏。
过了没多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然后下令:“谁要能搬动这些赤豆到东门,也能享受上等住房、耕地的报酬”,这回再也没人坐视财富的流失,他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去搬赤豆。
眼见大家已经信任自己的命令,吴起这才宣布:“明天我们要去攻打秦国设在边境上的那座瞭望亭,不管任何人,只要他先登上亭子,不仅能获得房子、耕地,还能被任命为国大夫!”
第二天一早,老百姓们疯了似的向边境秦军瞭望亭冲杀过去,没一会儿功夫就拿下了。秦军吓得瑟瑟发抖:“魏人老百姓都这么生猛,不能再惹他们!”此后,小股秦军再也不敢觊觎魏国边境。
看到这个案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吴起能够在阴晋之战中,率领数万新兵击败数倍于己的秦军。
除了商鞅变法外,魏国李悝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都曾让所在诸侯国强盛一时。其实,他们三位都出自魏国政坛,各自的变法间是有延续性的;为了打破传统世袭制、调动寻常百姓的积极性,他们都强调“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国之所治者有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君主的权威、国家的法令要得到保障,必须建立起言必行、行必果的信用体系,执政者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人喜好去损害法度。秦国之所以强悍到后来居上、以一敌六,用之不竭的物资、强悍的虎狼之师只是表象,背后的国家信用才是根本保障。
吴起、商鞅的做法虽然有套路之嫌,但这种对信用的注重,时至今日仍值得借鉴。就拿咱们寻常人最为反感的开车加塞、乱开远光灯等不文明行为为例,如果违者必重罚、不法外开恩,相信没人敢再犯;反之,对破坏规则者听之任之,只会“劣币驱逐良币”,迫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破坏规则的队伍中来。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29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说法与战国名将廉颇有何关系?
- 11-29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那么他的医术究竟学自何人?
- 11-29 扁鹊是怎么死的?他这位“草莽游医”被哪位战国御医所妒?
- 11-29 扁鹊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又是如何救活死太子的?
- 11-29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其雏形为何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
- 11-29 除了知名的战国七雄之外,战国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国家?
- 11-29 蔺相如作为战国著名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业绩是什么?
- 11-29 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却是由秦国最终胜出?
- 11-29 楚国在战国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最后为何却没有一统七国?
- 11-28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的是什么?
- 11-28 郭开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害死哪两位名将的幕后真凶?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