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为什么能得到王安石的器重?他是个奸臣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吕惠卿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吕惠卿:“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这其中所说的惠卿便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也是王安石变法当中的第二位核心人物,吕惠卿是也。和天下众多的儒家子弟相同,他也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朝堂为官,并且由于变法理念与王安石一致,因此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在官场上可谓是风生水起。
在王安石执政时期,在他的帮助下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之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继续推动变法,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奈何最后他与王安石之间由于其他事情产生了嫌隙,从而导致后半生在外辗转反复再也没能参与朝堂核心事务的处理。
嘉佑二年,吕慧卿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及第的成绩,进入朝堂为官。在最开始被派往地方任职,等到期限满了之后进入京城。他早就听说过王安石的大名,因此前去拜见王安石,在与王安石交谈的时候,有许多意见相合的地方,两人因此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
公元1069年,在他的建议下,朝廷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从而为改革的开始引进了一大批的有才之人。而这个时期的吕惠卿负责编辑集贤殿的书籍,并没有在朝堂中站稳脚跟,但由于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因此王安石就向宋神宗推荐他:“吕惠卿的才能在当今实在是出类拔萃,即便是之前的才人也不一定比得过他,能把前人的道理用在现今的只有他一个人而已。”于是吕惠卿得到了升迁。王安石对他十分信任,不管所遇何事,都会与他商量。作为回报,只要是王安石所上奏的主张都是出自他的手,他也因此成为了王安石的心腹。
熙宁三年,由于父亲去世,吕惠卿按照惯例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手孝。当他守孝期满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之后他又负责对古代书籍进行编写,还和王安石的儿子共同修撰《三经新义》。在王安石的庇护之下,吕惠卿在朝堂中的地位颇高,但也自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朝中有人嫉妒王安石的地位,因此便向皇帝控告王安石,在朝廷的压力以及皇太后的双重压迫之下,王安石被迫自请离职。
吕惠卿自然不愿意面对如此的境界,于是就让自己的亲信每天更换姓名匿名上书,甚至还写下多风书信给朝中其他的官员,让他们共同上书陈述王安石离职的利弊关系,想要通过向皇帝施压从而让皇帝对王安石的离去进行挽留。好在他的计谋成功了,在他的努力之下,使得王安石得以继续留在京城,变法得以更加坚决地推行。
正所谓是人都会有私心,这吕慧卿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能够提高在皇帝身边的影响力,尽管他的弟弟不学无术,但他依旧推荐他成为了朝廷命官,从而使得他的家族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公元1074年,在王安石变法的推动之下,原本科举制科的方式被废除。等到了吕惠卿当政之后,他也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不再考诗词歌赋,不要求追究其深刻的含义,宋神宗还在法律上正式废除了制科制度。也是由于这个制度的废除,使得吕惠卿在朝中树立了诸多敌对势力,还有人上书说他结党营私,堵塞其他大臣的进谏之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吕惠卿见此大怒,便将其下放到地方,却没想到等到新任皇帝继位之后,保守党逐渐把控朝政,而作为王安石变法中的核心人物,吕惠卿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吕惠卿意识到自己此刻面临的情形,因此便主动请求在外任职。
宋神宗曾这样赞扬吕惠卿:"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作为一名政治家而言,吕惠卿无疑是出色的。在王安石的帮助与自己的努力之下,他逐渐在朝堂中站稳脚跟,成为了改革派的核心人物。可以这样说,如果说王安石是熙宁变法的开拓者,那么吕惠卿就必然是熙宁变法的护航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朝当时面临的情况,为延续宋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欧阳修在北宋文坛是领袖身份,但为何说他曾科举“落榜”了?
- 11-30 与南宋初期相比,为何说北宋初期的禁军更强一些?
- 11-30 北宋生产技术发展以后,各种手工业作坊如何超越前代?
- 11-30 北宋初年人口650万左右,至徽宗年间如何发展数千万人口?
- 11-30 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到北宋时期增加到了多少个?
- 11-30 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怎样的新转折?
- 11-29 北宋面对北方强大的辽国时,为何没有修建长城来防御?
- 11-29 从宋仁宗开始,北宋官员们先后兴起了哪三次兴学运动?
- 11-29 北宋后期真就那么不堪一击吗?它有过怎样辉煌的战绩?
- 11-29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北宋出现了怎样的军用通信密码表?
- 11-29 西递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它为何是徽派民居建筑之典范?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