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宋高宗钦点的状元:张孝祥在历史上有何成就?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人称紫府仙,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张孝祥的词作继承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豪放词风,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对后世爱国词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宋史》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绍兴十七年(1147年),16岁的张孝祥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之后,18岁的张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22岁时“再举冠里选” 。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3岁的张孝祥,参加廷试,宋高宗亲自御笔将其定为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同榜中进士的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名人。

  此后,张孝祥在官场的道路上,接连升迁,平步青云。相继担任过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务。后来,因为力主抗金,被免职了两次。担任地方官的时候,看着民生疾苦,十分同情。

  也许是他的经历,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词风,充分表现了他对战斗生活的赞美和北伐立功的愿望,抒发了对当时知议政策的不满。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张孝祥任荆南知府兼任湖北路安抚使的时候,和一位名叫马举先的人一起登上荆州城楼,观看防御工事,有感而发写下了下面这首词: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这首词整体以浓衬淡,以壮丽衬悲凉,描绘了一幅要塞郊野,辽阔无垠的深远画面。

  先是通过“霜日明霄”“水蘸空”形象地再现了秋日水天相接的壮丽景色。其次,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给人的听觉与视觉上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留下了极为深切的印象。

  词人登上城楼,极目观望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也是一片茫然。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

  苏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此情此景,词人思绪翩翩,不由得想到了沦陷的中原。北望中原,产生了无限感慨,想要借酒消遣,但是喝尽了酒依然是悲伤的,可谓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

  张孝祥的这首词呈现了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传达出词人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的悲愤。全词仅仅四十二个字,就把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和对金兵占领中原故土的愤激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词风自然影响到了后来的辛弃疾等立志于恢复中原的仁人志士。

  张孝祥门人谢尧仁在《于湖居士文集序》中说:“自渡江以来,将近百年,唯先生文章翰墨,为当代独步。”

  张孝祥不仅仅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志士,他的书法在南宋一代还很出名,高宗说他“词翰俱美”、“必将名世”,宋孝宗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的遗墨也“心实敬之”。

  爱国大诗人陆游称“紫薇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 锦囊玉轴, 无家无之。”杨万里称“张安国书甚真而放,然学之者未尝见公之足于户下者也。”

  由此可见,在当时张孝祥的书法有多么受欢迎。他的书法,既是遒劲有力的,也有清朗隽秀的面貌。平日里,他除了揣摩前人墨迹,勤奋苦练之外,也向当时的书法名家刘岑虚心求教,提高草书水平。

  只是,张孝祥的书迹传世甚少,今天尚能看到的只有六副作品:《静安府帖》《临存帖》《关辙帖》《泾川帖》《柴沟帖》跋《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

  张孝祥的爱国词作在字里行间无一不表达了他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

  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的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