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揭秘王粲传奇的一生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三国时期,曹操除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
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此,这帮人里最优秀的七个人合起来称为“建安七子”,分别是: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在这七人里,王粲[càn]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少年时即有才名,为当时的大学者蔡邕所赏识。
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还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两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何进觉得王谦是名门之后,而自己的出身比较低,所以想和王谦联姻来提高自己的门第,但王谦很有骨气,不和外戚联姻,没有同意。
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迁都到了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并在长安认识了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蔡邕见到王粲一交谈,就觉得他是一个奇才。
蔡邕是当时天下公认的大学问家,到他家里拜访的客人非常多,常常都能把街道堵塞了。
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急忙跑出去迎接,慌忙之下把鞋子都穿反了。别的客人们都以为来了一位重要的人物。
结果等蔡邕把王粲迎进来后,才发现是一个很年轻的少年,身材还矮小,在场的客人都非常很吃惊。
蔡邕解释说:“此王公(祖父王畅)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三国志·卷二十一》)
初平四年(193年),17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皇帝也下诏书征他为黄门侍郎。但王粲认为长安局势混乱,所以都没有赴任。
不久,王粲跑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没想到刘表见他貌不惊人,年少体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也没重用他。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王粲就劝说刘表的次子刘琮向曹操投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王粲为丞相的助手,并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粲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并有过目不忘之才,别人向他提问,没有他答不上来的。
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里记载的两件小事,就能证明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一个石碑,他们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说可以,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还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盘上的布局,王粲就按照记忆恢复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认为他是胡诌的,于是又摆出一个棋局,然后拿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再摆一次,结果又是完全没有摆错。
王粲擅长写文章,拿起笔来往往一挥而就,写好后也从来不用修改,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是,让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王粲作品风格清丽,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王粲跟随曹操一起去攻打东吴。次年春,王粲在行军途中和“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俱死于瘟疫,王粲去世时年仅41岁。
王粲去世后,好友曹丕当时还是世子,他亲率众文士为王粲送葬。为了体现对王粲的怀念之情,曹丕对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现场响起一片驴鸣之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驴鸣送葬”。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作为拥护汉室的一面旗帜,孔融又是如何成为曹操的政敌?
- 11-30 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又是如何享年六十六岁?
- 11-30 曹操也是个性情中人,史书记载他到底有哭过几次?
- 11-30 说到曹操身边的谋士陈宫,他为何要联合吕布背叛曹操?
- 11-30 曹操为何不去提前找到诸葛亮,并邀请他出山协助自己?
- 11-30 徐庶才华胜于程昱十倍,但他为何却未受到曹操的重用?
- 11-30 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之间,为何成了三国的关键年份?
- 11-30 刘备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他为什么会神色大变?
- 11-30 对于汉献帝封给曹操的司空职位,在历史上有怎样的来源?
- 11-30 东吴的名将也很多,为何曹操只钟情于蜀汉的武将?
- 11-30 程昱劝说曹操杀了刘备,但郭嘉为何只让曹操防备刘备?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