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太平天国决战时,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的李秀成为何会败?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2分类:历史

  大家好,说起太平天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1862年9、10月,李秀成率20余万大军(号称60万)猛攻驻于雨花台的曾国荃3万湘军。

  李秀成部刚从苏浙前线回来,通过各种方式装备了大量的新式装备。其装备水平并不弱于湘军。

  可是,在兵力、火力均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李秀成仍然败了。

  这样的“富裕仗”,李秀成是怎么输的呢?

  内部争执,错失最佳时机

  攻占安庆后,曾国藩开始攻略天京。

  按照曾国藩最初的设想,湘军4路齐进,合击天京。

  可是,由于太平军的阻击,3路湘军被阻,当曾国荃部抵达了天京城下时,其他各部都距离很远,难以救应。

  当时,天京城下,曾国荃的陆师18营9000人驻于雨花台,彭玉麟的水师18营9000人协助,确保水路交通,另又曾贞干部10营5000人确保西路粮道。

  可以说,由于湘军的失误,此时天京城下的湘军兵力单薄、营垒未成,形势危急。

  洪秀全及令李秀成前来增援。

  李秀成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敌人初到,锐气正盛,难以速破。我先给天京补充弹药物资,以利持久,等到2年后,湘军久围师老,我再来一举击破。

  如此,太平天国高层在争执中浪费了宝贵的3个月。

  直到洪秀全连番严旨,李秀成才集结大军,前来解围。

  此时,湘军已经抓紧时间,修筑营垒、补充兵力物资,站稳了脚跟。

  人心不一

  对于李秀成与洪秀全的争执,绝大多数时候李秀成都是对的,但这次李秀成就有问题了。

  李秀成的主张,延续了太平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时的套路。

  当年,杨秀清也未急于直接进攻威胁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等到时机成熟,才一举破围。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

  湘军围攻九江、安庆,无不是长围久困,何曾“师老”?相反,湘军擅长的就是“结硬寨,打死仗”,一旦被他们死死困住,就很难甩掉了。

  或许,与当初解安庆之围时一样,李秀成急于发展、巩固自己的苏浙根据地,不无私心。

  太平天国后期,各将将自己经营的根据地视为个人利益所在,已一盘散沙。

  李秀成是这么对洪秀全的,那李秀成手下的将领们,也是如此对待李秀成的。

  洪秀全害怕李秀成尾大不掉,“众建诸侯以分其权”,忠王手下的将领们个个都封了王,形成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愿全力替李秀成打仗。

  所以,开战前,李秀成发出了“联万心以作一心”的号召。

  “联万心以作一心”,看来,太平军已怀“万心”,人心不一了!

  这也是此后血战时,总差一口气的重要原因。

  运气不错,形势极为有利

  就在李秀成调兵遣将,前来救援时,上天帮了李秀成一把。

  9月,江南发生大疫,湘军各营疾疫盛行。

  天京城下的曾国荃部,此时兵力已达3万人,但在大疫感染下,“每营无病者不过一二成队”,能勉强出战者,不过万人!

  而且,其余各路湘军,也因大疫所困,难以及时像曾国荃靠拢。

  此时,李秀成集结了20余万大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同时,由于李秀成部久战苏浙,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新式装备。

  据曾国荃汇报:太平军“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二万杆”。

  曾老九的话未免夸张,但太平军的装备不弱于湘军,则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形势对太平军极为有利!

  兵力难以展开,西路袭击受挫

  用李云龙的话说,这样的富裕仗,还分什么主攻辅功?

  但是,李秀成兵力虽多,却不敢这么说。

  因为:湘军立营于雨花台至江边的狭长地带。侧背有长江保护,正面狭窄。

  战场狭窄,李秀成难以发挥兵力优势。

  战役开始后,李秀成决心来一次“手术”。他把重点放在西路。

  西路的重点是:攻占江心洲。

  只要太平军控制江心洲,以火力封锁江面,就可以切断湘军水师、陆师的联系,阻断湘军的补给线。

  太平军数千人冲上江心洲,抄敌后路,企图截断敌人运道。

  湘军的反应速度真不是盖的。他们立刻组织兵马,连夜筑垒十余座,与太平军在洲上对峙。

  由于江心洲战场不大,太平军兵力虽多,但能投入者不过数千人,兵力优势无法施展,遂达成僵持。

  西路,陷入僵局。

  就差一口气的东路

  西路陷入僵持后,18日开始,太平军把重点放在东路。

  东路,是硬仗。

  太平军在火力掩护下,背着板子,填上壕沟,奋力前进,“烽燧蔽天,流星匝地”,攻势猛烈。

  太平军攻势猛烈,湘军一开始还真吃不消。

  曾国荃亲自督战,被飞子击上左脸,副将倪桂阵亡。

  23日,李世贤率3、4万人来助战,太平军攻势更盛。

  曾国荃形势危急,本在保护西路的曾贞干率军来救,拼死抵抗。

  25日,曾国荃的汇报,显示他已经抵挡不住了:我军已疲且惫矣“。

  此时,湘军的一次主动出击,稳定了形势。

  被反击打乱部署

  原来,在太平军集中精力于东路时,西路营垒散而不坚。

  湘军见有机可趁,遂在西路发起反击,击毁太平军营垒12座。

  太平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只得将江心洲的军队撤回山上。

  太平军的调整,使他们对东路的进攻放缓7日之久!

  就在这段时间,芜湖等地的湘军援军抵达战场,带来了3000生力军。

  湘军形势得以好转。

  接下来,双方迎来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刻。

  死战

  在调整期,太平军也没有闲着,他们继续挖掘地道,准备土攻。

  曾国荃跟太平军打了这么多年仗,太平军的套路他再清楚不过了,已有准备。

  曾国荃紧急下令:在壕墙内再筑一道墙!

  11月3日,最惊心动魄的一刻来临。

  太平军地道爆破炸塌湘军营墙两处,从硝烟中杀入,冲入缺口。

  湘军早有准备,据内墙死战,杀伤太平军后发起反击,堵住缺口。

  太平军岂会放弃苦苦打出的缺口?立刻组织兵力往缺口猛攻。

  两军在缺口短兵相接,拼死搏杀。

  最终,太平军始终冲不如缺口,攻势失败。

  此战后,双方气势完全逆转。

  湘军决定:“定计不挖道矣,纵或地道轰裂,亦可拼力堵住口子也”。

  太平军的攻势,已过“顶点”。

  技术对抗

  此后,太平军调整部署,不再死攻。

  东路,太平军继续挖掘地道,准备再来一波;西路,太平军决长江之水,准备断绝湘军运输道路。

  双方进入了“技术对决”的阶段。

  技术对决,湘军是不怵的。

  太平军的土攻技术,早年就是在湘南成熟起来的,现在在湘军面前玩这个,哪里能得到便宜呢?

  你挖地道,湘军对着挖。

  挖通了以后,要么灌溉淤水,要么摧毁地道。

  不但如此,有时候地道没有连上,湘军“一不小心”挖到了太平军的营地,也反击太平军。

  西路,湘军发挥水师优势,以舢板守住双闸,牢牢掌握主动,粉碎太平军决水企图。

  如此,形势对湘军越发有利了。

  退兵

  此时,外围湘军中,一部分湘军摆脱了太平军的阻击,抵达天京外围。

  11月21日,曾国荃见兵力稍厚,立刻对太平军最薄弱的西线发起反击。

  西线太平军不能抵挡,被迫退军。

  形势逆转,李秀成被迫退兵。

  此战,打了足足46天。

  曾国荃本是孤军深入,又为大疫所伤,天灾人祸,难免一败。

  可是,绝对优势的太平军就是奈何不了曾国荃!

  其原因有3:

  1、前敌指挥官李秀成不擅硬仗。

  李秀成素来善于打巧仗。

  此前的作战中,李秀成或“围魏救赵”,或千里奔袭,或极力攻心,用兵巧妙,构思缜密,可谓良将。

  不过,李秀成一直不太擅长打硬仗,也不喜欢打硬仗。

  此战中,太平军前期的硬攻已经使湘军陷入极端窘迫,正是所谓“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的时刻。

  但每每在这个关口,李秀成放缓攻势,改打“巧仗”,使曾国荃屡屡挺过最危险的时刻。

  2、战斗意志!

  此战,曾国荃3万人,伤亡5000余人,曾国荃受伤,多位将官战死;太平军20余万人,伤亡不过万人,没有知名将官伤亡。

  这说明:湘军是真的决死一战了,而太平军各部有保存实力,不肯死战的嫌疑。

  这也难怪:太平军几次出现绝佳机会,但总是差一口气!

  3、太平天国的系统性失败。

  此战,曾国荃虽系孤军,但后有长江水师支持补给,外围湘军虽受牵制,但一有机会,就几百、几千的前来增援,使曾国荃危而不败。

  反观太平天国。势力虽大,却一盘散沙。

  洪秀全、李秀成的争执,使太平军3、4个月才来打,错失机会。

  战前,洪仁达、洪仁发贪财,使天京囤粮计划受阻,太平军在天京的粮草、物资紧张,虽然“主场作战”,却缺粮少衣。

  而外围的陈坤书,更是没有全力阻援,使芜湖湘军源源不断支援曾国荃。

  这就是系统性差距!

  清军方面,自江南大营被攻破后,大清将平叛指挥权悉数交给曾国藩。

  而太平天国方面,已经在不断的滥封、滥用后,成了一盘散沙!

  如此,兵虽多,怎么能胜呢?

  此后,太平天国又想出多种方式,企图扭转形势。

  只是,这样有利的状况都无法解围,哪里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扭转乾坤呢?

  太平天国的灭亡,已不可能避免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