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养士三百的宋朝是什么结局?为何会被沦为笑话?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养士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已经进行了三年,反对变法的声音声此起彼伏。该年三月,宋神宗在资政殿和大臣们议事,宋神宗劝说大家:“变法虽然让士大夫们很不高兴,但对百姓却是有利的。”这时,北宋名臣、三朝元文彦博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文彦博说: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句话记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文彦博的意思是说,我大宋是和士大夫一起共治天下,并不是和平民百姓一起治理天下。

  文彦博作为一代名相,他说这话,并不是失了水准,而是因为在宋朝本就如此。

  北宋另一位大臣张方平也说过类似的话,张方平对宋神宗说:

  天下不能由陛下独治,应由陛下和臣等共治。

  张方平说这句话的时候,任副宰相(参知政事),他是苏轼的好友, 更是宋朝文人的代表,当时“士大夫共治天下”乃是天下公认的准则。

  岁月流转,到了南宋末年,蒙古人兵临临安城下,南宋的两位宰相陈宜中和留梦炎却弃城逃跑,跟随其逃窜的大大小小宋朝官员,多达上百位。这时,那些高喊“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瞬间没有了责任担当,他们的表现,几乎有些不要脸了。

  当时,年已66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看着空空如也的临安城哭道:

  我朝三百多年,对士大夫以礼相待。现在我与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一人出来救国……

  是啊,宋朝养士三百年,最后差点沦为笑柄!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姓文,名云孙,他还有个响亮的名字——文天祥!

  一、一位摇旗呐喊的忠臣

  文天祥,原名文云孙,生于公元1236年,江西庐陵人。庐陵人才辈出,北宋的欧阳修、南宋的胡铨皆是名臣,因欧阳修(“文忠”)和胡铨(“忠简”)的谥号都含一个“忠”字,这让文天祥羡慕不已,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忠臣。

  公元1256年,文天祥进京赶考,一举考中状元,当时他年仅20岁,意气风发,宋理宗对他十分欣赏,感叹说:

  “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从此,文天祥才放弃文云孙这个名字,改名为“天祥”。

  两年后,蒙古大汗蒙哥兵分三路南下侵宋,宋理宗惊慌失措,宦官董宋臣趁机建议迁都,当时朝堂之上竟然无人敢反对。文天祥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他上书请求宋理宗杀董宋臣来凝聚人心。但是,文天祥的奏折被宋理宗驳回了,不仅如此,文天祥从此遭到了投降派的记恨。不久后,文天祥又抨击权臣贾似道消极避战,被贾似道贬官报复。

  公元1273年,襄阳失守,蒙古人沿江直下,长江中下游危机。当时蒙古人已经持续侵略南宋约50年,南宋国力衰微,人才凋零,已经没有底气和蒙古人一战,很多大臣开始首鼠两端。公元1275年,蒙古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显大骇,急忙向天下人发出勤王诏书,希望天下有志之士来拱卫京师,只是,响应者寥若晨星。

  宋朝养士三百年,没想到会是这个结局。

  当时,文天祥远在江西赣州,见到朝廷的诏书后,他痛哭流涕。文天祥决定散尽家财,招募士兵赶往临安护驾。

  文天祥的好友劝他:大宋朝的正规军在蒙古铁骑面前不堪一击,你这些临时组建杂牌军如果冲到前线,无异于以卵击石。文天祥回答说:

  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出自《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的意思是说,他自己也知道此行是羊入虎口,但国家为难自己无人出头,他要以身殉国,来唤醒天下民众。

  文天祥带兵大声疾呼,他要号召天下人参与保家卫国,他要呐喊,他要以身殉国。

  文天祥出发了……

  二、一个摇摇欲坠的朝堂

  文天祥带着人马从赣州一路赶往临安,半路上逐渐有人加入他的队伍,很快他的队伍达到了上万人,但这些人毫无作战经验,在苏虞桥,文天祥遭遇了蒙古兵,双方短兵相接,文天祥的上万士卒惨败,文天祥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退往余杭。

  几天后,文天祥来到临安城外,他拿出朝廷的诏书,请求入城。文天祥的要求,被宰相陈宜中拒绝了,在陈宜中看来,文天祥带着这帮乌合之众,压根起不到作用。而且,文天祥越要抗敌,就显得陈宜中越怂。

  直到蒙古兵马合围临安城,宰相陈宜中和留梦炎都想着逃跑,南宋士大夫们一个一个只顾奔命,文天祥才有资格进入南宋最后的皇城。

  当时,太皇太后谢道清举目望去,大殿上竟然只剩下6位大臣,眼看着群臣逃命,她下令在临安城内张榜痛骂这些没骨气的官员,骂他们:

  “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然而,骂归骂,接下来的危局还是要面对,当时朝中无人可用,文天祥被任命为临安知府。几天后,朝中之臣越来越少,太皇太后只得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当时南宋即将灭亡,宋恭帝赵显年仅4岁,那些和高喊和宋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们所剩无几,原本不被重用的官员却回来勤王,这真是一个王朝的悲哀。

  文天祥原本只是赣州知州,先被提拔为临安知府,然后又成了南宋丞相兼枢密使,这样的升迁路线,若是放在和平年代,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但对于文天祥来说,这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重大。对于南宋王朝来说,这种紧急提拔,意味着人才凋零,这是一种无奈,然而,因为朝廷提拔的是文天祥,这也是一种幸运。

  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去和元军主帅伯颜谈判,文天祥只得领命而去,在谈判桌上,伯颜十分嚣张,文天祥代表大宋宁折不弯。伯颜很生气,“怒拘之”,将文天祥扣押下来。

  在文天祥被扣押的10天后,临安城外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绝望的宋廷,决定向蒙古人投降。太皇太后带着宋恭帝出席了退位仪式,元军主帅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了临安城。忽必烈听闻后,非常振奋,快马加鞭通知伯颜,要把宋恭帝赵显送往大都朝见自己。从此,宋朝的第16位皇帝赵显离开宋朝的国土,再未归来。

  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窃取政权,如今,宋朝也在孤儿寡母手中投降,冥冥之中,仿佛早有注定。

  不过,太皇太后也算有气魄,在投降之前,他派陆秀夫秘密将赵昰(7岁)和赵昺(5岁)两位皇子送走,逃往福州。3个月后,陆秀夫和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南宋得以延续。

  文天祥当时尚被扣押在元军营中,在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的途中,文天祥带着12位壮士逃出魔掌,历经艰险来到福州,再次被任命为右丞相。

  元军听闻南宋立了新帝,继续掉头向南,打算灭掉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

  三、一帮宁死不屈的先贤

  虽然当时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但在中华大地上,仍有许多零星的火焰,继续为王朝贡献着余热。

  在临安城的正北方,扬州守将李庭芝还在大声疾呼,死命抵抗,后来李庭芝被俘,他宁死不降,临死前还大骂不止。

  在重庆,那个死守钓鱼城的名将张珏还在孤军奋战,宋恭帝都投降两年了,张珏仍没有放弃,最后,张珏在绝境时,因不愿被捕,用弓弦自缢而死。

  而在福州,文天祥也准备出发,他要带领一支义兵收复河山,文天祥的大军不畏生死,一度收复了江西赣州等地,在永丰之战中,文天祥被元军打败,他的妻子和女儿全部成了俘虏。后来文天祥转战广州,又遇上了瘟疫,他的儿子文道生病逝。

  此时的文天祥一无所有,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他可以和敌人干到底。

  公元1278年六月,年幼的宋端宗赵昰因一路颠沛流离染病而死,年仅9岁,陆秀夫等人尊7岁的赵昺为帝,是为宋少帝。五个月后,文天祥在岭南被元军将领张弘范的突袭,将士们被打散,文天祥被抓,匆忙之中,文天祥想自杀,但被元军救了下来。

  在张弘范的面前,文天祥的膝盖没有弯腰,张弘范无奈,只能押解他北上,在路过伶仃洋的时候,文天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辗转各地,只为反击外来侵略;文天祥身似浮萍,只为保家卫国。此时的文天祥,回想起自己这三年的过往,充满愤恨,更充满不甘。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他在囚船上渡过伶仃洋的时候,他已经抱着必死的心态,他尽力了,因为一个勇士的结局,可以悲壮,但绝不可怜!

  在文天祥被捕时,陆秀夫等人带着年仅7岁的宋少帝赵昺退守广州,后来集体退守崖山,崖山之后,再无退路。第二年,一场惨烈的崖山之战开始了。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宋军惨败,陆秀夫为避免幼主受辱,背着宋少帝投海自尽。南宋十万多军民,在这场战斗中殒命,他们有的被杀,有的自愿投海而死,崖山海面,一眼望不到头的浮尸。

  而文天祥当时正关押在船上,当得知崖山的惨剧后,文天祥心痛欲裂,他写了一首《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此时,他成为了一个孤臣,此时,他不知该向谁哭泣。

  在绝望之际,文天祥绝食八日,竟然不死。于是,文天祥决定用自己最后一口气,来继续抗争。

  四、一次从容无悔的告别

  南宋灭亡之际,元世祖忽必烈正在招降宋臣,他听闻文天祥是忠义之士,便派人来劝降文天祥。忽必烈向文天祥许以高官厚禄,并且告诉他,南宋已经灭亡,他的坚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文天祥拒绝了。

  忽必烈不死心,先用文天祥的妻子来威胁文天祥,文天祥不屈服。忽必烈又派已经投降元朝的宋恭帝赵显来劝文天祥,当赵显来到文天祥的狱中时,文天祥泣不成声,不停地喊:

  “圣驾请回,圣驾请回!”

  尽管宋恭帝赵显只有11岁,对国仇家恨的理解或许还没有文天祥深刻,但文天祥不想让这位皇帝在自己面前丢了尊严。最终,宋恭帝抱着昔日的文丞相号啕大哭,一句话都没说。

  忽必烈敬重文天祥这样的人,他想释放文天祥,让他出家做道士算了。此时,原宋朝右丞相、已经投降元朝的留梦炎不同意,留梦炎说: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自古以来,不要脸的人总有不要脸的活法,留梦炎在关键时刻选择变节,但当他面对忠肝义胆的文天祥的时候,还是有些心虚的。因为文天祥在一天,留梦炎就会被世人敲打一天,所以,他希望文天祥快点死。

  忽必烈听从了留梦炎的话,他最后一次召见文天祥,问文天祥:既然你不愿意降我大元,在你死前,你还有什么愿望?

  《宋史》云:

  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文天祥此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是抗击外敌入侵,还我大宋河山。这一个愿望已经完不成了,那就只有第二个愿望了:速速求死!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北方的天气非常清冷,文天祥走向刑场,在行刑前,他向大宋故土最后一次跪拜。然后慷慨就义,年仅47岁。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