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坚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个约定是怎么来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0浏览:40分类:历史
古代战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条规定,从古至今,大家基本上都能够遵守。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能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呢?
再说了,来使的存在,有可能把己方的军情刺探去,这对己方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冒着军情泄露的威胁,把来使放走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继承战争文化。
中国古代的战争文化,是从西周开始成型的。从西周开始,对发动战争就有非常特别的讲究。周武王之所以要讨伐帝辛,就是因为周武王认为帝辛“失道”。因为“失道”,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联合周边的诸侯部落,共同来讨伐作为最高奴隶主的商王。
在此基础上,周朝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人伦礼仪秩序,也就是“周礼”。周礼不仅仅规定了生活的各种规范,也规定了战争规范。
有人可能不理解,战争本来是非理性的,残酷的,反人性的,为什么还要给战争规定规范呢?其实,准确地说,那时候所谓的战争,指的是诸侯之间的争执。毕竟诸侯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在周王的统一领导下,并非是生死不容的敌人。因此,用规则来处理争执,其实是最好的方式。
除了周礼里对战争有明确的规定外,古人留下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战争规则的痕迹。比如《曹刿论战》中,就有几个细节体现出来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这里讲的,其实就是古代作战,需要专门选择作战地点。比如“齐人三鼓”,齐人敲了三次鼓,但是因为鲁人不动,齐人也不好进攻。显然,这就是一种规矩。包括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来打仗,鲁庄公讲的那些理由,其实也是一种规矩。
还有,宋襄公在和楚国作战的时候,一定要等楚国渡过河,摆好阵,再和他们打。后人不理解,觉得宋襄公迂腐。其实,宋襄公这不过是遵守那时候战争礼仪的表现。
这种战争礼仪中,就包含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二、表现精神气概。
虽说西周的时候,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礼仪。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战争诡道大行其道,讲究谋略,讲究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不管礼仪,不管理由。而且这种战争方式被人津津乐道,被人欣赏羡慕。对按照这种方式打仗的,被称为谋圣、兵圣、兵神、兵仙等等。
本来,在这种礼仪丧失的同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应该丧失掉的。但是,古代打仗又讲究一个精气神,讲究一个英雄气概。如果杀掉来使,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一种胆怯。而在战场上,没有勇猛无畏,军队就丢了魂,就没办法再打仗了。
当然了,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斩了来使并不是露怯,反而是一种显示精神气概的表现。
比如蒙古人在攻打南宋钓鱼城的时候,就曾让使者去钓鱼城送信,让宋军投降。但是宋军斩了来使,并把来使的首级挂在城头,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还有,成吉思汗的商队在花剌子模被抢劫后,成吉思汗派使者去花剌子模交涉,但花剌子模人却割掉来使的耳朵,把他放回去,以示侮辱。
所以说,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
三、来使手无寸铁。
来使的作用,是为了送信。本身不具有攻击性,也没有带武器。杀掉没有攻击性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就像在战场上杀掉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一样。
四、用作疑兵之计。
本来,来使的到来,有可能刺探军情。但是在战场上,经常做的是斗智斗勇。有智慧的人,常常会将计就计。就是故意向来使释放出一些亦真亦假的信息,让来使上当。从而达到麻痹敌人的目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就是充分发挥来使的作用的一个有名的事例。
猜你还喜欢
- 11-29 春秋战国时期,周、郑为何由“交质”发展到“交恶”的地步?
- 11-28 编钟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什么?
- 11-28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那么奴隶到底要做些什么?
- 11-28 从春秋战国以后,为何就很少听说官员经商的事情?
- 11-27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哪七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 11-27 鸟虫书亦称“鸟虫篆”,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哪些诸侯国?
- 11-27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名人?为什么这个时代能人辈出?
- 11-27 春秋战国其间战争不断,为何很少看到有民间的起义之事?
- 11-27 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分裂时期,为何不见那些外族趁机发难?
- 11-26 春秋战国时期田氏为何能取代齐?田氏代齐的过程是怎样的?
- 11-24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变法?变法的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 11-02 宣华夫人是谁?独孤皇后为何会容忍她呢?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