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光为何能夺得君王大魏?隐藏着吴国怎样的政局变化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大家好,说起公子光夺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被专诸刺杀。不久,公子光继位,是为吴王阖闾。专诸只是一名刺客,与王僚无冤无仇,他之所以行刺王僚,自然是受了公子光的指使。
很多人或许认为,公子光可以夺得吴国国君的大位,最大的功劳当属专诸以及谋臣伍子胥,如果没有他俩的帮助,公子光不可能当上吴王。
然而翻开史书,仔细分析专诸刺王僚之前的吴国政局,我们可以发现,伍子胥和专诸充其量起是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没有他们,公子光也一样可以夺得吴国王位。
首先,我们先简单的梳理一下吴国的历史。
吴国的第一代国君叫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按辈分是周文王的伯父,周武王的爷爷。周太王有意传位给儿子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太伯为了避嫌,就带着家人迁居就到了今天的江苏无锡一带,在那里,太伯一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收编了当地的土著,建立了吴国。
吴国建立后,在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早期,由于地处东南边陲,国力不强,文化上也相对落后,与中原诸侯国联系不多,这段时期,这个国家的存在感并不强。
到了春秋中后期,吴国逐渐强大,开始受到中原诸侯国的重视。这个时期吴国的国君叫寿梦,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叛逃到了晋国,晋国当时正与楚国争霸,为了拉拢吴国,就派申公巫臣出使吴国,教吴国军队运用兵车打仗。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国与中原诸侯建立了联系。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馀祭,三子叫馀眛,四子叫季札。四个儿子中,季札最为贤能,寿梦欲立季札为接班人,但季札坚决不接受,于是只好立了长子诸樊为接班人。
诸樊也认为四弟能力最强,于是立了一个规矩:自己死后,传位于二弟馀祭,之后以此类推,老二传给老三,老三传给老四,最终还是要把国君之位传给季札。
事情的发展本来的确是按照诸樊的设想进行的,他把位置传给了老二,老二后来又把位置传给了老三,但到了老三传位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季札坚决不当国君。
季札不愿当国君怎么办?强扭的瓜不甜,总不能用刀架着脖子逼他上位吧。况且,觊觎国君之位的人可多的是呢。于是,国人一商量,就立了老三馀眛的儿子为国君,即吴王僚。
不过,这件事情却为后来吴国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王僚继位后,有人开始不服了,这个人就是诸樊的儿子公子光。
公子光认为,如果按照爷爷寿梦以及父亲诸樊生前的安排,由季札继位的话,自己只能服从,不敢有非分之想。但季札既然不愿继位,按照法理,自己才是真命天子。要知道,诸樊之所以传位给弟弟们,就是为了最终传位给季札,季札不愿意继位,那国君之位就应该还给诸樊的儿子。
由此可见,公子光后来发动政变,杀死王僚,夺得君位,其实在法理上是说的过去的,只不过他所用的手段过于偏激,让一些人难以接受而已。
公子光有了这个想法后,开始暗地里培植亲信,为政变做准备,伍子胥和专诸就是他的重要亲信。
公子光有继位的法理依据,有夺位的想法,那他的能力如何呢?有没有人支持他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从《史记》中对王僚时期公子光的记载看,公子光是一个军事能力超强的人。
吴王僚之前,吴国经过多年努力,国力虽然有所增强,但与强大的近邻楚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正因如此,吴国才会选择与晋国联合起来对付楚国。不过即便如此,吴国与楚国交战,总体还是处于下风。
然而吴王僚继位后,以公子光为将,先后三次伐楚,却以弱胜强,取得了此前从来没有的辉煌战果。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王僚)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王僚)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公子光三次将兵伐楚,除了第一次打成平手外,第二次、第三次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以上的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公子光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历朝历代,对于将士们而言,他们最钦佩的就是军事能力强的主帅。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公子光在吴军中声望一定很高,吴军中也一定有他所培植的亲信,这给后来公子光政变夺位提供了底气。
公子光在吴军中的地位上升,会不会引起王僚的警觉和不安呢?答案是肯定的。
王僚十二年,楚平王死了,吴国借着楚国发丧之机,想偷袭楚国。而这一次,王僚并没有派公子光去,而是派儿子盖馀、烛庸前去。不派军事能力强、与楚军有作战经验的公子光去,而是派自己的儿子去,可见王僚不愿意公子光再参与军务,显然已经开始防范公子光了。
不过,打仗可不是容易的事,没点本事是不行的。吴国这次伐楚不仅没有捞到好处,吴军还被楚军断了后路,一时无法脱身,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可想而知,这次败战让吴国的国人看到了一个心胸狭隘、排除异己的国君,无疑将大大降低王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政治的天平开始向公子光的一边倾斜。
《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对公子光说道:
“王僚可杀也......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专诸的一句“内空无骨鲠之臣”,便知此时吴国支持王僚的人已经不多了。
另外,公子光也对专诸说:“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季子指的就是季札,当时季札正出使晋国,不在国内。公子光说,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季札回来发现自己夺位,也不会怪罪自己。这至少说明,在公子光和王僚之间,季札是保持中立的。
不过换个角度看,季札既然不旗帜鲜明的站在国君一边,实则已算默认支持公子光了,有了季札的支持,必然有更多的人趋从季札,一并追随公子光。可见,王僚此次伐楚失败后,在此消彼长之下,公子光已经得到了吴国多数人的认可,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公子光政变夺位的筹码。
这时的公子光,既有当国君的法理依据,又有超强的军事才干,还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且王僚又没什么得力亲信。在这种局势下,公子光的政变夺位,可以说不是逆势而行,而是大势所趋了。
其实,专诸刺杀王僚的过程,也能佐证这个观点。
《史记·刺客列传》载: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以上这段文字的重点,并不在专诸刺杀王僚的过程,而在其他几个方面:
一、公子光请王僚去家中做客,正常情况下只需带少数随从即可。然而,王僚居然在从王宫到公子光家中的路上布满了亲兵,连酒宴外的屋檐下都有人值守,显然是有备而来。王僚做出如此严密的防范,只有一种可能:王僚已经猜到公子光要发动政变。而如果不是国内支持公子光的人声势浩大,又怎么可能引起王僚如此强的警觉?总不会是公子光自己告诉王僚的吧?
二、王僚带去的士兵不可谓不多,且必然是精挑细选的精兵。可王僚被刺杀后,这些士兵居然迅速就被公子光的伏兵剿灭,这其中虽有王僚被杀而影响士气的因素存在,但同时说明公子光埋伏的兵力不在王僚的亲兵兵力之下。为什么这样说?假如公子光伏兵实力不强,万一专诸刺杀失败,公子光岂不是要任人宰割了?以公子光和伍子胥的心计能力,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因此才会安排大量的伏兵。那么,既然公子光可以部署大量伏兵,自然是有军中人物支持了。
三、王僚的亲兵被剿灭后,公子光没有受到任何阻力,很顺利就当上了吴王,也从侧面说明支持他的人占据了大多数。
综上,公子光的政变夺位,并非逆势而行,而是大势所趋。与王僚相比,公子光的治国能力确实强的多,后来的历史进程也证实了这一点。公子光继位后,在伍子胥、孙武等贤臣协助下,运筹帷幄,强兵兴国,败楚入郢,威震华夏。同时,也为后来吴王夫差击垮越国、击败齐国、逼服强晋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尝试穿怎样的衣服来度过夏天?
- 11-29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公子为质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 11-29 关羽当时正处于三国乱世,《春秋》对他有很大的实用性吗?
- 11-29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竞争,这一时期的货币有多少种?
- 11-29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宰相一职,它与丞相究竟有何区别?
- 11-29 东胡在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那么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 11-29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哪“四大改革家”?
- 11-29 古代的宝剑真的能做到“削铁如泥”吗?真相是什么?
- 11-29 春秋时期除了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为何还是一个大混乱时期?
- 11-29 周天子没有存在感后,春秋五位霸主的结局有何各不相同?
- 11-29 芮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为何却是被晋国占领了?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