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蒙恬和扶苏手里拥有三十万精锐 两人为什么不选择造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对蒙恬扶苏自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史记 蒙恬列传》记载:

  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逝于东巡途中;临终之前留下遗诏,命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对于赵高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当年赵高获罪,蒙恬的弟弟蒙毅刚正不阿,按律判处其死刑,秦始皇念及赵高的兢兢业业,赦免了死罪;若是扶苏继位,蒙恬两兄弟一文一武,那还有赵高站的地方?

  于是,赵高说服了胡亥,又抓住李斯患得患失的心理,将李斯拉入“谋逆小队”,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内容,立胡亥为太子,并派出使者前往,赐死扶苏以及蒙恬。

  “扶苏”出自《诗经》中的《山有扶苏》,用来形容树木枝叶茂盛,还有兵车藩盾的意思,表明了秦始皇对于这个长子,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孩子越小,希望越大;孩子越大,希望越小。由于扶苏信奉儒家,而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父子俩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政见分歧,导致了扶苏被父亲,派往北境担任监军。

  尽管如此,扶苏对于嬴政还是有很深的感情,以至于听到父亲死讯,万念俱灰,不顾蒙恬的劝说,遵照父亲的临终遗言,自尽身亡;而认为事有蹊跷的蒙恬,但又束手无策,被囚禁在阳周,并最终命丧于此。拥有30万精锐的扶苏、蒙恬,为何不选择起兵造反呢?

  扶苏

  首先,扶苏是与嬴政处理政务的方式截然不同,更趋向于用温和的方式处理,而非暴力手段。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开始追求长生不老,遭遇假“保健品”后,迁怒于儒生,史称“坑儒”。

  扶苏认为秦始皇仅仅因为上当受骗,株连所有儒生,会令到刚刚统一的天下,陷入动荡,此举使得秦始皇非常恼火。根据《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说明了扶苏也不是第一次顶撞了,量变到质变,早已烦透扶苏的嬴政,便将长子打发到边疆。

  可见,扶苏是个坚定的儒家信徒,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儒家所强调的是一种社会秩序,其实就是一种尊和卑之间的差序。当年孔子回答,齐景公提出的如何治理好国家时,给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答案,意思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扶苏跨不过父子之间的人伦关系。

  其次,蒙氏三代深受秦国器重。蒙恬的祖父蒙骜,原是齐国人,入秦后受到重用,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期间,奉命讨伐三晋之地,分别夺取了:韩国13座城池、赵国37座城池、魏国20座城池。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王翦的副将,参与灭楚的军事行动。

  因此之故,秦始皇格外关照蒙氏家族。上述王翦灭楚之前,秦始皇先是派出李信前往,因为其“性价比”高,只要20万军队,此次还捎上了蒙恬。要知道按照《史记索隐》记载:“谓恬尝学狱法,遂作狱官,典文学。”说的是蒙恬出身法吏,明习狱律法令,并没有丰富的从军经验,而秦始皇很明显是在着力培养蒙恬。

  李信,蒙恬这次征楚是失败的,但秦始皇并没有灰心。四年之后,公元前221年,蒙恬跟随将军王贲率军攻打齐国,结果俘虏了齐王建,灭掉了齐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行军打仗的经验。

  所以,蒙恬临终前所说的“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表明了蒙恬无论从自身还是祖上,都没有起兵的理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秦律记载,秦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粮仓。各县以一万石为一积,栎阳以二万石为一积,咸阳以十万石为一积,其中秦国最出名的粮仓,是位于荥阳与成皋之间的敖仓,刘邦谋士郦食其将其看作是“天所以资汉也”。

  那么,扶苏、蒙恬起兵是否又备足了粮草呢?蒙恬抗击匈奴,守卫边疆,同时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后,为了促进北方的发展,蒙恬“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建立了44个县,又从内地迁徙3万户,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

  抗击匈奴

  作为农业的“后起之秀”,在蒙恬所辖的区域,百姓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还要供给30万军队,恐怕不现实,由此不得不依靠秦国中央的粮食调度,客观上也制约了扶苏、蒙恬(如果起兵的话)。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