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揭秘:举鼎而逝的秦武王究竟是不是一个昏君?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觉得秦武王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因个人喜好便赶走了为秦国立下奇功的张仪;要知道这张仪单凭一张嘴,便破解了诸侯的合纵之策,并与齐国、魏国连横,一举扭转了对秦国不利的局面,这个功劳,比起戏耍楚怀王要大得多。但就是这么一位大才,却被秦武王赶走。

  而且这秦武王不仅自身天生神力,而且还喜好比武角力,并因个人的喜好,将很多大力士都提拔为大官,这在很多人看来,秦武王这就是任性行事,不管这些大力士的能力和品性,就贸然封为大官,这不是胡闹么?而且秦武王后来还因与大力士比试,举鼎而亡,这或许不是最搞笑的死法,但绝对是最憋屈的死法之一。

  因为秦武王的种种离谱行径,所以很多人认为秦武王就是一个昏君,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都评价秦武王“有力好戏”。但秦武王真的是如此吗?事实显然并非如此,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嫡长子,身材雄伟,天生神力,为人刚烈,极为好战。

  不过虽然秦武王好战,但并不是盲目的穷兵黩武,至少他用对了人才,他将相国改为丞相,而且丞相还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其实这就等于是分了相国之权;右丞相是足智多谋的樗里疾,左丞相是赫赫有名的甘茂;有这么两位辅佐内政,秦武王完全可以高枕无忧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秦武王规划好内部事情后,便准备攻打韩国,因为韩国虽然弱小,但却是秦国兵出中原最大的绊脚石,尤其是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是周国(周王室)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兵出函谷关,首先必须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证物资与兵员的输通顺畅。

  也因为宜阳的重要性,所以不仅韩国,就连其他国家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助韩国修筑宜阳,在宜阳驻守的也是韩国最精锐的军队;所以想攻下宜阳,可不是那么容易。虽然樗里疾表示反对,但甘茂表示可行,甘茂觉得虽然有点冒险,但并非不可行,而且如果能攻下宜阳,对秦国的好处实在是太大。

  这就是有两个丞相的好处,什么事情都可以有商有量。樗里疾见秦武王执意要打宜阳,也就只好尽可能的保证胜利,三人密谋多日,将各种不确定因素都理清楚后才开始行事;首先是甘茂出使魏国,这魏王也是昏庸,竟然答应出兵助秦,共同伐韩国;搞定了最大的威胁后,秦武王就可以放心的攻打宜阳了。

  秦军的统帅是甘茂,但宜阳实在是修缮的太好了,不仅兵精城坚,而且城中粮草充足,秦军在宜阳城外围了五个多月都没能拿下。当时朝里就有人说反对意见了,秦武王也打算撤军,但甘茂就回信说“息壤之盟就在那里,大王您可不要忘记。”秦武王立马就给甘茂派了五万援军,并派大力士乌获前往协助甘茂。

  其实甘茂心里也急,为了拿下宜阳,不惜散私财以赏部下,秦军果然士气大振,击退韩国援兵;宜阳守军见援军被击退,士气大降,而秦军士气大盛;甘茂见机不可失,又下重赏,最终一举拿下宜阳,斩首六万;并且还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此战之后,秦国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先天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秦国与山东六国的形式,就是从此刻悄悄逆转的。单凭这一项功绩,秦武王就可以称得上是秦国历史上的有为之君了,毕竟甘茂能拿下宜阳,与秦武王的全力支持不无关系。

  而且别看秦武王是一个“武夫”形象,但内心却是聪明得很,连横魏国,比利用张仪使得魏国和齐国打得不可开交,但私底下却是着手解决秦国中央的魏籍权臣问题,一手阴一手阳,玩得极为溜。除此之外,秦武王还拉拢东南的越国,利用越国去牵制楚国,为秦国减轻压力。此外,秦武王在位时期,还派甘茂镇压蜀国叛乱,并派兵攻打义渠、丹犁等。

  最后说说秦武王任用的那些大力士,其实大多能力都还可以,那乌获在宜阳之战中立功可不小,身先士卒,勇猛无敌,带动秦军冲锋陷阵,这才击退韩国援军。而任鄙更是了不得,就连韩非子都说过“用力者为任鄙,战如贲育,中为金石,则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后来在魏冉的推荐下,担任汉中郡守,可见他的能力是得到认可的。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雄才大略,但其实秦武王的雄心比秦始皇还强,都知道他举鼎而亡,但他举的是什么鼎?是周王室的龙文赤鼎,这龙文赤鼎乃是当年大禹所铸的九鼎之一,当年桀骜的楚庄王只是问鼎之轻重而已,但这秦武王却是直接把这鼎举起来了,这意思实在是太直白了;可惜秦武王实在太过自负、太过刚烈,可能也是天数吧,天生神力的秦武王本来举个鼎跟玩似的,但这次却是砸断胫骨(小腿骨)而亡……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