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关于言偃的评价是怎么样的?言偃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0浏览:39分类:历史

  身处一个文化断层的时代,并被这个时代裹挟着浮躁与功利,这种悲哀相当无奈。从懂事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就一直在迷茫,左顾右盼、千人一面,也许,我们的茫然与2500前未开化的吴人无两,需要的是一种先知先觉的引领。

  言子,名言偃,是孔子的晚年弟子。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二,言子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孔子会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一部《论语》,提及言偃的篇章并不多,大都是孔子与他的论辩,有趣的是,言偃并不对夫子言听计从,而是固执地坚守真理。

  言偃在鲁国做武城宰时,用老师传授的礼乐来教化民众。孔子跑来视察弟子业绩,听闻处处有弦歌,于是笑他说:“割鸡焉用牛刀?”治理个小地方哪用得到礼乐呀。言偃不解地反问:“老师不是说,上层人士学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们学礼乐,就容易治理吗?”孔子知道自己失言了,马上对众弟子说:“大家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刚不过开个玩笑罢了。”   

    

  武城有个人叫澹台灭明,长得很丑,孔子曾以为他才薄。一次孔子到武城问言偃:“你在这里得到什么贤人没有?”言偃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行不由径是一种人格的标识,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不营私舞弊,为人堂堂正正。孔子听罢长叹道:“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彼时的江南,远非明清朝重教崇文、一派柔娥细腻,而是一块草莽未辟的蛮荒之地,吴地民风彪炳,吴人性格豪放、为人直爽。生于此的言偃也承袭了这样的性格,他信仰了就学,学了就实践,肚子里没有什么弯弯绕绕。

  言偃尚礼,礼是周朝一种道德规范与等级关系的表现。当时评论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礼也”、“非也”来划分。直率的言偃所认知的礼,正是本质的精神内核,而非繁文缛节表面功夫。

  言偃曾经批评子夏的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是说不去掌握仁礼的精神,只是学习一些打扫卫生、接待客人、应对进退之类细枝末节的功夫,有什么用?这种理念放到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也颇有借鉴意味。我们常看见一些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为人自私,不懂礼貌,如果不从小培养道德原则,越有知识,才越可怕。

  朴素的道理,跨越古今、放之四海而皆准。言偃曾说:“丧致乎哀而止”,他认为办丧事关键是诚心哀痛,表面上铺张隆重,实际上内心没有一点哀痛,这就不是丧礼的精神。他的“礼”,是真正意义的“礼”,而不是我们今人所仅仅认为的礼仪、礼貌。

  言偃很鄙弃丧家雇人号哭的流弊,虽然哭得比唱歌还好听,但他以为这大大背弃了“礼”的内蕴。可是这样的流弊,绵延数千年,今天依然可见。

  言子所处的年代,文化奔流、个性飞扬,大碰撞大融合。吴人言偃去鲁国任武城宰,而楚人伍子胥、范蠡又来到吴越出谋划策,原本落后的蛮夷之地,逐渐向华夏文化靠拢。

  孔子去世后,前446年,61岁的言偃携家人回到了虞山故土,传道讲学,“吴中弟子从之游者以千计”。64岁那年,言子去世,葬在虞山东麓,这就是今天位于常熟的省文保单位言子墓。

  江南文化从涓涓细流发轫,及至后来的博大深邃,言子,是一位不能忘也不该忘却的先贤。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