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伦荣宪公主是什么结局?她为什么会被派去和亲?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你真的了解固伦荣宪公主吗?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出现了很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他们心系天下,事事以国家为先,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康熙皇帝绝对算得上里面的一员,都说清朝最鼎盛的时期是康乾盛世,而这盛世的由来少不了康熙皇帝打下的坚固基础。
康熙不仅仅只是坐在龙椅上治理国家,他更是经常微服私访巡查民间百姓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时期,他还会亲自带兵出征,对抗敌人。就这样一位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为国为民的皇帝,使得大清开始走向了顶峰时期,也使得很多文武大臣,黎民百姓都很爱戴他和敬畏他。
然而,在康熙眼中,除了国家让他万分重视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让他十分牵挂和喜爱,那就是康熙的女儿,荣宪公主。想必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观众都知道,在该剧里面,最深受康熙喜爱的格格名叫蓝齐儿,最后和亲嫁给葛尔丹。而事实上,在历史中蓝齐儿是虚拟的,这个人物根本不存在。而经过历史考证发现,尽管没有蓝齐儿这个人,但是在当时也有这个女子和蓝齐儿非常相像,大家猜测这是不是就是蓝齐儿的原型,即荣宪公主。
荣宪是康熙的三女儿,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康熙见了她由衷的喜爱这个女儿。而康熙对荣宪的宠爱说出来估计都会让很多人嫉妒。在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把荣宪封为了固伦公主。要知道,这个称号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享有,妃子生的女儿只能是和硕公主,而荣宪并非皇后所生,她的母亲是荣妃马佳氏。所以可以看出,荣宪在康熙眼中的地位了。她是康熙爱女,母亲是妃子却被封固伦公主,却去外族“和亲”。
而被康熙如此看重是有原因的,除了长相可爱讨喜之外,也得益于其自己付出。原来荣宪公主本人也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她对于父皇康熙的霸业十分敬重,同时她也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在其康熙三十年,为了消除蒙古军进犯清朝的心,让蒙古不再惹事生非,康熙将荣宪嫁到蒙古,给蒙古扎萨克多罗郡王的次子乌尔衮做老婆。由此希望用联姻的方式来和蒙古打好关系,免得惹起战争,让百姓受苦。很多公主听到要让自己和亲,都会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毕竟自己孤身一人嫁到远方,以后少不了吃苦头。而荣宪却答应了,为了缓解大清和蒙古的关系,为了给父皇康熙解决难题,为了百姓能继续安定的生活,荣宪并没有拒绝。这让康熙很意外,也加深了对荣宪公主的喜爱。
而荣宪也对康熙这个父亲特别在乎,她无畏于康熙的威严,只在乎她这个父亲的喜怒哀乐,是否健康。在荣宪嫁到蒙古几年后,康熙的身体出了毛病,躺在床上一病不起。荣宪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马不停蹄的赶回北京,守护在康熙身边,日夜照顾,直到康熙病情痊愈。康熙也因此非常感动,于是破例将荣宪封为了固伦公主,以示嘉奖。
而在荣宪公主嫁到蒙古之后,康熙由于特别想念这个女儿,亲自去了蒙古好几次,去看望荣宪。要知道,别的公主都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别说康熙亲自去看望,就连和亲后回北京的公主也几乎没有,因为大清有严格的规定,外出和亲的公主不得随意归来,这大概是怕和亲的民族打着回京省情的名号,借机侵犯大清。而这些和亲的公主出嫁后,就相当于自此一出宫门不回头,此生与紫禁城,与自己的亲人告别了。
荣宪嫁到蒙古后,也尽忠职守,和乌尔衮的关系处的非常好。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和亲到蒙古而整体怨天尤人,也没有因此自己出生于大清皇室而傲慢自大。相反在蒙古,荣宪待人亲和,尝试着接受那里的一切,慢慢的也爱上了乌尔衮和这里的生活,并得到了蒙古人民的爱戴和尊重,这为了大清和蒙古友好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大清公主,出生高贵,切生性随和,尽管被康熙宠爱有加,但也没有因此喜形于色,恃宠而骄。即便是面对和亲,她也欣然接受,事事为大清考虑,更为爱她的父亲考虑。在荣宪五十六岁时,荣宪公主与世长辞,离开了人世,她被埋葬于蒙古的赤峰巴林,而她的葬礼也非常厚重,无愧于她的一生。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