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关羽被杀真的是诸葛亮在借刀杀人吗?真相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关羽被诸葛亮谋害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孙刘在赤壁之战中结成抗曹同盟,但随着曹操的失败,外部压力减小,孙刘两家的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孙权和刘备两大集团的矛盾焦点在于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提及,“两路出兵”的关键点就在于“跨有荆益”,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大部掌握在刘备手中。对于孙权而言,荆州与扬州为上下游的关系,想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则荆州必须掌握在手中。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出兵夺去了原先刘备控制的长沙等荆州四郡,刘备本欲挥师南进夺回失地,但被曹操攻占汉中的军事行动所打断,为了腾出手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不得已从承认了孙权对四郡的所有权。

  东吴的目标显然不止四郡,他们想要的是荆州除了襄阳和樊城之外的区域。于是,在盟友关二爷一门心思在前线和曹操僵持时,吕蒙和陆逊两个年轻人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关二爷这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同志,这样不好。可怜关二爷一世英名,居然死在了他最看不起的 “吴狗”手中,呜呼哀哉!

  但关于荆州失陷,关二爷身死这件事,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提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颠覆性解释。在一篇名为《正葛》的文章中,太炎先生提出:关二爷的死是诸葛亮一首策划的。诸葛孔明借助孙权之手除掉了关二爷!要知道,蜀汉政权在历史的记载中,内部是相当团结,太炎先生此语一出,可谓惊天动地!放在现代,这是妥妥的阴谋论!且看太炎先生如何解释。

  (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压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 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

  关二爷乃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为蜀汉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威望极高。如果不除掉关羽,则在刘备死后关羽必为诸葛亮专权的重大阻碍,诸葛亮便不能安心独掌蜀汉朝局。所以他借助东吴的手除掉了关羽。

  这一解释是建立在“政治人”假设的基础上。这一假设来源于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的“君主应当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并保有权力”,“权力即君主的美德”,所以推而广之,所有政治家都是以获得权力为自己最终目的。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虽然他不认识马基雅维利,但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在他身上绝对是适用的。因此,太炎先生大胆推断诸葛亮绝不是像史书中记载的那种“傻白甜”式的“圣人”,而是极其富有手段的成熟政治家。这种说法的出处,上文提到,是一篇名为《正葛》的文章,所谓“正”,即匡正;“葛”则指诸葛亮,此文意在“匡正世人对诸葛亮的传统看法”,希望“还原”与大众印象截然不同的诸葛亮。

  不过很遗憾,虽然太炎先生乃是大家,但 这一说法的立论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很难站稳脚跟。

  最明显的一点,陈寅恪所谓“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即论从史出。任何历史学的结论不能靠个人的猜测和推断,而必须找到相应的史料支持,否则便不能成立。太炎先生此论则丝毫无半点史料支撑,而完全是他个人的推测,这如何让人信服?再者,太炎先生显然忽略了诸葛亮在蜀汉集团内的角色。刘备乃是当世枭雄,他一生的梦想即成就帝业,因此在登上汉中王位乃至后来称帝后,他对权力的把控相当之紧。即便是诸葛亮这类元老功臣,在他面前也只能提意见而不能做决定。所以,即便说有人故意不发兵救关羽,那这个人也应该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更何况当时刘备更为信任的是蜀中旧臣,诸葛亮已经不再是刘备所唯一倚重之人,其话语权明显降低。

  根据现有史料,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他的理想始终是光复汉室而非内部斗争。杰出的政治家可以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做出牺牲,这才叫气度、格局。比如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在刘备去世后屡次挑衅诸葛亮,但诸葛亮为了团结内部所有力量一致对外,那是一忍再忍,直到李严耽误粮草运输后在刘禅面前反告诸葛亮一状,孔明实在是忍无可忍才对李严动刀,将其贬为庶人。即便如此,李严的儿子李丰依旧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以至于诸葛亮去世后李严因为知道以后再也没有人会启用他所以忧愤而死。

  如此看来,太炎先生的确是将诸葛亮看得太低了。这也可以理解,太炎先生是著名的学者,而非政治家,他所使用的理论工具毕竟只能从书本中得来,但对于伟大政治家的气魄与格局,他是无法体会的。所以,太炎才会提出“诸葛亮借刀杀人害死关羽”一说。他的这篇《正葛》,不仅没有“匡正”诸葛亮的形象,反而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