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张璁最后什么结局?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张璁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有人攻击他逢迎皇帝、打击同僚,是个“性狠愎”的小人,也有人称赞他不畏权贵、力主改革,是“嘉靖新政”的推动者,给大明王朝续了命。著名改革家、一代名相张居正对张璁推崇备至、引为偶像,甚至到了“心仪而瘫之赞叹”的地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往下看。
张璁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人,早期经历可以用“大器晚成”四个字来概括。他24岁中举后,一直到他46岁,中间先后参加了7次会试,都名落孙山,经受了22年的考试磨难。好在他韧劲十足,没有像才子徐渭那样撂挑子,毅然第八次走上了会试考场,终于二甲中第,当了一名观政进士。此时他已47岁,年近半百,仕途却刚刚起步。这时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给张璁仕途增添了“加速度”,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这件事就是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明武宗死后无子,太皇太后和杨廷和等人拥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为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没多久,就围绕他父母的尊号问题,跟杨廷和为首的前朝大臣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史称“大礼议”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朱厚熜是“继统又继嗣”,还是“继统不继嗣”。杨廷和等人坚持前者,让朱厚熜继承皇位的同时又要当明孝宗的儿子,而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改称为叔父叔母,并拿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继统继嗣”的旧例作为佐证。朱厚熜一听当皇帝要把爹娘弄没了,坚决不答应,双方一时僵持不下。
嘉靖帝这时候继位不久,根基不稳,基本上处于争论的下风。但他被逼急了,就拿回家不当皇帝做要挟,杨廷和等人也没办法,只能不厌其烦地阐述伦理纲常大道,希望朱厚熜让步。张璁读了好几十年书,对纲常伦理研究得也很透彻,关键时刻他上了一疏《大礼或问》,严正指出杨廷和等人的疏漏,就是汉代定陶王(汉哀帝)、宋代濮王(宋英宗)都是先皇健在的时候就进宫当了皇子,当然要“继统继嗣”;而当今皇上没有这种经历,是在武宗死后无子的情况下,遵照太祖“兄终弟及”遗训继承的皇位,当然可以“继统不继嗣”。他还情真意切地呼吁“不能让人君失去父母呀!”
嘉靖帝读完这篇奏疏后留下热泪,激动地喊道:“吾父子终获两全也!”现在有人说张璁的奏疏是马屁文章,纯粹是为了逢迎皇帝。笔者认为有些武断,因为礼议之争很复杂,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张璁受“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影响,认为不让别人认父、认母是有违人性、不可取的,名臣杨一清认为张璁的说法很有道理,但害怕杨廷和等人的抨击,不敢公开表态支持。从这点上说,张璁是一个勇敢的人,在嘉靖帝根基不稳、杨廷和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跟大多数朝廷大臣唱反调,不但捞不着好,还很可能被扫地出门。但张璁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尽管他遭到了清流们的无数攻击和谩骂。
大礼仪之争
患难之中见真情。嘉靖帝牢牢记住了张璁的好,在他地位稳固、以血腥手段将“大礼议”之争结束后,张璁的仕途迎来了野百合的春天,不到8年时间,他就从一个观政进士蹿升为内阁首辅。当了群臣之首,张璁没有养尊处优、以权谋私,而是以国为重,勇于担当,瞄准朝政弊端,展开了一场异常艰难的改革斗争。说斗争,是因为当时各方面积攒下的矛盾太多、太尖锐了,不下重手难以解决。
张璁的改革动了很多人的“奶酪”,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阻挠和反对,对他的个人攻击愈演愈烈。即便嘉靖帝十分信任“恩人”张璁,有时为了平息众怒,也只能让他受点委屈,致使张璁在入阁辅政的七年时间里四起四落,饱受了宦海沉浮的滋味。当然这里面也有嘉靖帝担心张璁擅权、顺势打压他的因素。张璁的改革成效非常明显,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大明王朝吏治高效,国库充裕,军力强大,“天下翕然称治”,史称“嘉靖中兴”,不容否认这其中有张璁的重要贡献!
当然,人无完人,张璁也有一些毛病,譬如气量不够大、脾气比较急、不太能容人等,这使他跟一些同僚的关系比较紧张。比较典型的就是他跟杨一清的关系。杨一清刚正忠直,在大礼议之争中支持张璁的观点,张璁发达后也曾多次引荐杨一清,使其进入内阁任职。但杨一清进入内阁后,并没有跟张璁走得太近,反而请皇上赦免一些在大礼议事件中受到惩处的大臣,这让张璁觉得杨一清贪图虚名、首鼠两端。而且张璁受人攻击的时候,杨一清有时旁观,有时还护佑攻击者,这让张璁大为恼火,以为是杨一清背后指使的,于是他借杨一清与太监张永结交之事,对杨一清发起了猛烈抨击,致使杨一清辞职还乡,最后背疽发作而亡。
笔者认为,看人要看主流,张璁是有一些毛病,但没有人说的那么坏,他攻击杨一清,除了他气量不大、胸襟不够宽阔外,主要还在于他跟杨一清政治理念不一致,张璁不想在改革中有个拖后腿的同僚。他的主流不是勾心斗角、打击同僚,而是操心国事,改革弊政,体现了一股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气神。说实话,要推动利益格局调整的改革,没有一股子狠劲不行,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僚也不行,张璁的强悍、霸气更多地体现在他排除干扰、力推改革上,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最后,笔者有个需要高人指点的问题:嘉靖10年,张璁因为要避皇帝朱厚熜的“熜”字(同音),改名张孚敬。笔者的疑惑在于他为啥不在朱厚熜继位时就改,而要等到嘉靖10年才改,有什么特殊讲究吗?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