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第一个打败匈奴的人:李牧有多强?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历史屋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牧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时期的赵国,领土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和河北的大部地区,这一地区正好和匈奴接壤。但凡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接壤,就没有不被骚扰的,赵国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甚至在赵武灵王的时候,国君都经常到北方巡边,提升军队战力,安定边境,好巧不巧改革了胡服骑射,匈奴人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李牧生活的年代,是赵孝成王时代,没错就是那个年轻气盛,老爱对军队瞎指挥,造成长平之战的那位。可是长平的四十五万颗头颅,并没有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把这位有劲没处使的赵王打醒,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作死。

  坚壁清野,战略储备

  李牧驻守代地雁门的时候,一改往日赵军的作战风格,进行官吏调整,加强战备。首先把地方的收入,收归将军府,统筹规划,用于战备,改善军队的生活。加强军队的训练,进行骑射训练,加强骑兵的战斗力,同时进行烽火警报、通讯联络、间谍渗透工作,提升军民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作战上,进行坚壁清野,不同于以往匈奴人来侵犯以后,出兵迎击的做法。一旦发现匈奴军队,就命令军民撤回营寨之中,避免交战,这样匈奴白跑一趟,抢不到物资和人口,只能干瞪眼的跑回去了,赵国也没有太大损失,就是被强盗串了回门。

  这时候,那会专门干事不到点子上的赵王出现了,认为李牧怯战,于是把李牧召了回去,另派人来。结果匈奴一来,赵军仓促应战,老被人牵着鼻子走,匈奴每次入侵都有所收获,赵军疲于奔命又损失惨重。赵王这时候想起李牧来了,李牧坚决不去,赵王再三下令,李牧才同意,但是要求必须按他的策略来,赵王同意了,终于撇开了拖后腿的了。

  战前准备,提高军队士气

  李牧再次就任以后,重新实施之前的战略方针。匈奴又回到了无物可抢的境地,一直认为是李牧怯战,愈发地轻敌了。李牧这边经过几年的积累,士兵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军队求战的士气高涨。

  于是李牧向刚刚继位的新赵王请示,选拔人员,进行战斗准备。李牧精选了一支多兵种的军队,挑选战车1300辆、骑兵13000人,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合计约20万大军,加紧进行战前的训练准备,力图给匈奴致命一击。

  诱敌作战,围歼匈奴主力

  李牧准备好作战兵力后,就派出人员和牛羊牲畜进行诱敌,匈奴小股军队袭击,赵军一战击溃,匈奴好不容易开张了,单于得到消息,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赵军不堪一击,于是率领10万大军入侵,希望干票大的,把这几年受的憋屈气都找回来。

  李牧与匈奴交战后,首先采取守势,面对匈奴高速冲锋的骑兵部队,以战车阵型进行正面迎敌,战车的冲击性要远远高于骑兵,正面交锋后,再配合弓弩兵的轮番箭矢压制,匈奴骑兵难以跨过战车阵地,陷入其中,攻击受挫。李牧乘机命令精锐军队从两翼包围匈奴军队,将10万匈奴大军围困。经过激烈的交战,匈奴单于仅率少量亲卫突围逃走,匈奴主力10万骑兵全部被歼灭。从此之后,10余年间,匈奴再也不敢侵犯赵国北方边境。

  这场赵破匈奴之战,首先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必须要信任属下,赵孝成王犯这个错误不是一次两次了,长平换将、雁门撤换李牧、赶走廉颇。从他以后,赵国貌似就染上了这个毛病,李牧也是因为不信任而被杀害的,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赵国未必因为李牧就不会被灭,但是李牧的存在一定能够让赵国多存在一段时间,也能够见证名将的巅峰对决。

  其次,虽然我们作为农耕民族,创造了很灿烂的文明,但是在与游牧民族的交战中,我们占据着天然的劣势,这种劣势可能和战力无关,缺的就是悍不畏死的勇气。匈奴人就是以劫掠为生,可能抢不到东西就会饿死,而我们的王朝有完善的制度,因为有选择,所以缺乏足够的勇气,所以每一次汉人和游牧民族的战争,都需要耗时长久的战略准备,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清,没必要盲目地自信,认清不足才能更加强大。

  最后,李牧采取的以战车先对抗敌人,然后从侧翼包抄的战术,成为后世对阵游牧民族使用最频繁的战术。漠北大战中卫青就曾使用,不同的是卫青以骑兵为主,李牧以步兵为主。戚继光在蓟镇的武刚车阵,也是这种战术的升级和改良。曾经《寻秦记》中好像提到,认为李牧才是战国最厉害的战术大家,也是很有道理的。敌人就在那里,想办法,就一定能够战胜!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