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陈瑸是谁?与海瑞齐名清官, 死后谥号非常罕见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陈瑸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各位朋友上午好!说起康熙朝的清官,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于成龙和施世纶这两位“青天”,然而康熙时期获得“青天”名号的廉吏还有一人,他就是子渊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陈瑸。

  陈瑸,字文焕,雷州市附城南田村人,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中进士,后受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其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被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并与海瑞、丘浚合称为“岭南三大清官”。

  康熙年间,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台湾府却频传奏章,称连年海妖登陆作祟,成群结队地爬到农田里毁坏作物,导致农业普遍失收,百姓衣食无着,所以纷纷下海为贼,当地秩序失衡、民生危殆。康熙皇帝接到奏报后,起初是下令当地扩建牢房以收押贼匪,结果没过多久便人满为患,当地问题仍然未得到妥善解决。一怒之下,康熙皇帝连换了几任台湾知县,可惜都未能见效。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秋,束手无策的康熙帝只能向众大臣寻求治台官吏人选,大臣们向其推荐了广东雷州海康籍进士陈瑸(时任福建古田知县)。康熙帝随即传旨命陈瑸进京授职,让他调任台湾,负责治理海岛并限其五年之内降除海妖、平荡贼寇、稳定治安、恢复生产,完成后自有重赏,没有完成的话将其革职查办,乌纱不保是小事,恐怕还要锒铛入狱。

  事实上,陈瑸倍感压力,因为他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前途未卜。上任伊始,他便立马带着随从赶赴当地村庄,找土著引导察看“海妖”情况。在海边远眺时,只见黑压压一片,横七竖八地爬行着数也数不清的甲壳动物,土著及其随从见其皆是不寒而栗,但陈瑸却很是兴奋,因为他认识这种生物,这根本不是什么海妖,而是鲎(hòu)。

  鲎是一种海鲜佳肴,盛产于广东雷州半岛,当地土著之所以误认其为“海妖”,是因为其长相怪异,再加上他们烹饪时对其内脏不会处理,结果不幸食物中毒,所以对其避而远之,甚至视为“海妖”。为了解决数量众多的“海妖”,陈瑸亲自抓了许多鲎,然而号召百姓前来观看如何烹饪。他先是给当地人示范宰杀鲎技术,然后将鲎肉分块下锅煮熟,再用生姜、蒜米及糖醋等勾打芡汁,陈瑸带头蘸酱吃后,百姓见他没事便开始陆续尝试,结果吃后都连声称赞,然后纷纷下海抓鲎,“海妖”之祸就此解决。

  为发展当地落后的经济,陈瑸又从雷州半岛引入耕牛以及蕃薯、玉米,亲自教导当地居民开垦耕耘、养禽圈畜。经过陈瑸五年的艰辛努力,台湾县面貌为之一新——“海妖”已除、匪患灭迹、生产丰收、社会安稳,康熙皇帝接到奏报后自然是龙颜大悦,下诏嘉奖陈瑸治台功勋,后其调任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

  事实上,陈瑸不仅勤政,还很是善政。他往往能针对实情,采取得力举措,进行解决。针对台湾的落后情况,他一眼就看出了这是由于当地社会文明度差所致,陈瑸为此改革吏治、革除弊端,注重“兴学广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他以进士标准考校府生,教其治学做人之理,并在台湾“建学设塾”。

  经过一番努力,台湾社会风气得以改变,其 “骎骎乎海东邹鲁矣”,陈瑸也留下了“海疆治行第一”的光辉政绩。陈瑸曾在奏折上说:"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 从这些话语之中,不难得知其清廉俭朴的崇高人格,康熙皇帝得知后也赞其:"此苦行老僧也!”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月,陈瑸积劳成疾,病逝于闽浙总督任上。因家乡雷州发大水,冲毁了包括南田在内的沿海各村,时任闽浙总督的陈瑸担心拨款不够,便鱼临终前将任内所应得的13400两养廉银及俸禄上交国库,以资助当地兴修海堤,却无钱修复自己毁掉的房子(后来才被感恩戴德的村民们一砖一瓦重建起来)。康熙皇帝笃念其贤劳,下诏追授他为礼部尚书,并赐其国葬,还给予其“清端”的谥号,要知道这一谥号在清朝276年的时间中,获得者仅有六人而已,历朝历代加起来也不超过10个。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