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纸上谈兵这个词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1分类:历史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带您走进赵括的故事。

  纸上谈兵一直是人们对于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括的第一印象,仿佛这个词语就是这个名字这个人物的代名词,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谈到这个事情,那就是一个十足十的笑话。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探究一下真实的历史情况,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的?在这个词诞生之前,那一段久远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赵括因长平之战而让他变成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但是翻看史料发现,在南宋之前的史书很少有骂赵括的,南宋后特别是明一代对赵括持贬低态度的特多,可能是宋以后统治者为了压制武将而特意制造这个状况。但是分析长平之战的经过过程,不难发现,赵括的性格虽然有缺陷,但他仍然不失为战国的名将之一。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赵孝成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当初换将,虽然说有秦国的离间计。但是赵王是问过乐毅的,乐毅推荐的也是赵括。说赵括少年就在军中,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而且他治军严整。在阏与和父亲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军中都敬畏他,愿意听从他的调遣。而且长平之战拖到后面赵国撑不下去(缺粮),赵王举行御前会议,商议更换前线主帅廉颇,到场的赵国全体精英,一致同意,唯一表示反对是蔺相只是认为赵括也不能担此重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点:

  第一、赵括,至少他的治军素养是得到赵国上下一致认可的。

  第二、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赵括是赵国前线主帅的不二人选。

  因此说,把长平之战失败的罪责扣在他的头上,确实有失公道,至少这些在后面一手谋划的赵国君臣也要承担责任。

  而赵括的出击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的赵国军队善攻,秦国善守。但是廉颇,却是擅长守城之将,从后面邯郸之战可以看出,廉颇确实很会守城,硬是用十万老弱残兵抵挡秦军四十万精锐而且足足撑了三个月,直到合纵联军赶来增援。如果一开始赵国就用赵括为将,长平之战的结局绝不会这样的。

  而且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经济实力比赵强大太多了。廉颇的坚守让秦吃不消,而让赵差点崩溃。如果秦军占有赵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而且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赵的上党地区也是守不住的,不出击不行。

  赵括到达前线后,史记中很多记载说他更换前线将领,更换战地守则,但是却没有记载他除了做以上的工作以外还做另外一件事就是他曾多次亲自勘查地形。战国时期的一本魏国史书名叫《广成子》,它侥幸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史真相告诉后人,可见一个会亲自去勘查地形的将军他怎么可能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呢?

  而且赵括出长平迎战战神白起,两个人使用的战法是一样的——都是迂回敌后,切断后路。只不过他运气不好,白起成功了,他失败了。

  赵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下雨丹河河道变宽而打道回营。这就是长平一战最关键的地方了,而在长平被围的46天里(记住他出营时只带了3天的口粮),粮断援绝下却每每带头冲锋最前,杀伤秦军一半以上的人数而自家军队不乱,这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所能做到的。如果赵括不死,而赵军绝对不会投降。一个在粮断援绝46天而让军队不乱的将领,绝对不会是一个庸才。

  如果赵括突围出去,那么失败的那个绝对是白起,当然,运气没在他那边,我一直不清楚,为什么40万大军竟然冲不动2万5千秦军防守的后防线,由于缺少史料,这个问题可能要有待后人去解决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