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萧挞凛死后,宋辽和平百年?真相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你真的了解萧挞凛吗?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到宋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它那命运多舛的历史。唐亡之后,中华大地上曾经万国来朝、多民族融合的美好愿景早已成为了泡影,宋、边疆的少数民族与其他藩国的汉人政权为了争夺正统天下打的你死我活,其中的辽宋更是爆发了长达25年的鏖战。不过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人,辽宋战争成就了他的崛起,他的死亡则结束了战争,他便是辽国名将---萧挞凛。
白手起家,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
萧挞凛作为辽国景宗、圣宗两朝名将,不同于辽国"耶律家族"的将门世家,他的履历却更像宋太祖赵匡胤。萧挞凛虽然在血缘上贵为萧太后的堂弟,但实际上全是依靠其自己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一步步的从军部侍卫官到前线的右监门卫大将军,再以其丰富的军旅生涯从检校太师登顶兰陵郡王的高位。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伟大需要其他庸人的衬托,而一位将才的诞生就必须脚踩另一位传奇的尸体。公元986年,萧挞凛以诸军副部署的身份随辽军伐宋,并在此战中设计困陷宋朝名将杨业获得大胜,可以说这一战奠定了之后辽国长期进犯宋朝的基调,也将萧挞凛个人的威望提升到了顶点。
主将身死战争止,偶然还是必然?
历史总是充满着巧合和惊喜,无数的偶然也暗示着必然。公元1004年,萧太后的铁腕政治使得辽国达到了其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与此同时,辽国也开始了对于宋朝的全面攻伐,最终双方大军集结,辽宋两国间最大规模的会战一触即发。然而戏剧性的是,已身为辽军主将的萧挞凛在战争开始前的地形视察中竟死于宋军巨弩的突然射击。
出师未捷身先死,大战在即主将折,谁都没有想到战争在开始之前这位击败杨业的传奇辽将就这样"先行一步"了,也许是因为萧挞凛在历史中退场的方式太过草率,一时间辽军竟阵脚大乱开始向宋朝求和,宋真宗也在一阵迷糊中和辽国签下了维持长达百余年的"澶渊之盟"。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人的死亡能够结束一场牵动如此多人的战争呢?一切都是因萧挞凛而起的吗?或者说,萧挞凛此人在整个辽宋战争中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个人战绩还是在国家力量的对比中,萧挞凛作为一名将军所能带来的影响还是太小了。
首先我们进行横向对比,集结在澶州的辽军中除了萧挞凛所任的南京统军使以外,还有着将官世家"耶律家族"的各位耶律将军,而身为辽国权力顶点的萧太后在萧挞凛阵亡之前也有着明确的伐宋目标。可以说也许主将战前意外身亡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辽军的士气,但是却很难彻底打乱一整个大战的进程,就像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公司,一位销售总经理的离职对于整体公司走向的影响还是太小。
那么,我们再进行纵向对比,在历史上由于统帅阵亡而改变战争走向的事件也发生过许多次,由北宋往前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六祁山伐魏但最终病死于五丈原,由此蜀汉政权彻底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可能。由北宋往后看,宋末元初之时,蒙古首领蒙哥大汗率军灭宋在钓鱼城受阻,为了鼓舞士气蒙哥大汗临阵督战却意外死于宋军的守城投石,由于权力真空和内斗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最终败退。
上述二者皆是统帅身亡改变了整体战争走向的典型例子,但是它们和澶渊之战中萧挞凛的死之间也有着诸多不同。首先是其统帅的地位不同,诸葛亮之于蜀汉、蒙哥大汗之于蒙古的重要性都要远远大于萧挞凛这位南京统军使在辽军中的地位。可以说诸葛亮是蜀国中的第一权臣,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蒙哥大汗就更不用说了,他是蒙古政权的最高领导人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哥,这两者如果放到辽国都应该对等于萧太后的政治地位。
其次,即便都是主帅身死,上述二者的历史走向却和萧挞凛之死所导致的和平结局截然不同。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虽有魏延叛变这种小插曲,但姜维和整体蜀汉政权依然支持北伐。
蒙哥大汗被击毙后,由于权力真空的内斗使得蒙古短暂撤军,但在忽必烈得势之后,蒙古大军依旧开始了伐宋的进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萧挞凛无论是地位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远远低于上述二者,但是他死后战争却突然结束了呢?笔者认为,一场不合理的战争会因为政治强人的崛起而开始,但是一场必要的战争却不会因为政治强人的陨落而结束。
政治强人,强人政治,人在政兴,人亡政息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英雄也许会加速历史的发展速度,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民群众诸多选择的总体方向。回到萧挞凛之死来看,对于辽国来说一位"英雄"的死去能否改变国家意志的决定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辽国政权上下都已经认为伐宋是一场急需的、必要的且能够获得巨大利益的战争,那么即便是萧太后这种最高领导人的死都无法改变辽国伐宋的历史进程。
所以说,在笔者看来,所谓萧挞凛的死带来了辽宋百年和平本就是伪命题。萧挞凛之死只是意外,辽国退兵的这一切要归咎于辽国内部的政治强人!而这个所谓的政治强人就是萧太后和她的政治附庸。
如上文提到的,公元1004年的辽国在萧太后的铁腕政治中达到了其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一般来说长达25年的辽宋战争到了这个时候双方早已人困马乏,不过一反常态的是,到了战争末尾时辽国的国力却越发强大了。
其实,这暗示着辽国已经转型为了以战养战的畸形社会结构。不同于宋朝汉人的农业型社会,契丹人本身就是以放牧为主的民族,放牧无法长期做到自给自足,所以战争红利使得他们本来就不够安稳的社会形势愈发陷入战争。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控制辽国的也就只有萧太后这种政治强人了。
不过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政治强人的关键在于强人,而不在于政治,维持强人地位与权威的唯一道路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也是为何萧太后会发动与宋的大决战,作为一个女性强权者,她需要的仅仅是得到胜利,哪怕辽宋双方整体趋势上不应该战争也得去创造战争胜利的条件。
辽宋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人的死亡能够结束一场牵动如此多人的战争呢?一切都是因萧挞凛而起的吗?或者说,萧挞凛此人在整个辽宋战争中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个人战绩还是在国家力量的对比中,萧挞凛作为一名将军所能带来的影响还是太小了。
其次,即便都是主帅身死,上述二者的历史走向却和萧挞凛之死所导致的和平结局截然不同。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虽有魏延叛变这种小插曲,但姜维和整体蜀汉政权依然支持北伐。
蒙哥大汗被击毙后,由于权力真空的内斗使得蒙古短暂撤军,但在忽必烈得势之后,蒙古大军依旧开始了伐宋的进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萧挞凛无论是地位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远远低于上述二者,但是他死后战争却突然结束了呢?笔者认为,一场不合理的战争会因为政治强人的崛起而开始,但是一场必要的战争却不会因为政治强人的陨落而结束。
其实,这暗示着辽国已经转型为了以战养战的畸形社会结构。不同于宋朝汉人的农业型社会,契丹人本身就是以放牧为主的民族,放牧无法长期做到自给自足,所以战争红利使得他们本来就不够安稳的社会形势愈发陷入战争。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控制辽国的也就只有萧太后这种政治强人了。
不过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政治强人的关键在于强人,而不在于政治,维持强人地位与权威的唯一道路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也是为何萧太后会发动与宋的大决战,作为一个女性强权者,她需要的仅仅是得到胜利,哪怕辽宋双方整体趋势上不应该战争也得去创造战争胜利的条件。
辽宋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前面已经提到过萧挞凛在前线作战4年就累迁至南京统军使,这对于真正的平民布衣来说根本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萧挞凛也算是萧太后所提拔的亲信之一,也是这个政治女强人身后的支柱之一。有了附庸有了胜利,接下来需要的就是自己的附庸带来一场胜利。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萧挞凛的意外阵亡破灭了,失去了自己依仗的政治附庸使得萧太后的派系元气大伤,同时由于不能够保证其自身派系夺得胜利果实,政治女强人开始动摇。就这样,辽宋之间长达25年的纷争结束了,萧挞凛的死就这样和另一场胜利绑定在了一起,那是辽宋两国庶民的胜利-----和平。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宋朝为何会出现文人士大夫为主的社会形态呢?
- 11-30 究竟是从几时起,宋朝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
- 11-30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官员的行为,宋朝有怎样的老规矩?
- 11-30 古代没有电灯,古人夜读会不会导致近视呢?
- 11-30 宋朝一直都是“看来富裕”的印象,但为何不去发展军事实力?
- 11-30 对于古代的纳妾制度,即使是宋朝时期为何也觉得贵?
- 11-30 在宋朝300多年的统治中,为何没有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
- 11-30 在北宋初期,宋朝的耕地面积得到怎样的大幅增加?
- 11-30 为了保证公平与公正,宋朝制定了哪些规范的审判制度?
- 11-30 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
- 11-30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对饮食有怎样的精致程度?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