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官途为何不顺?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述龚自珍的故事。

  诗歌文化发展到清朝,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并不多,耳熟能详的不过袁枚、纳兰性德、龚自珍等寥寥数人而已。这倒不是文化水平的落后,而是诗歌经历了多次高潮之后,各种风格百花齐放,让后人越来越难以超越。作为清晚期的诗人,龚自珍能够立抗大旗,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龚自珍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对时政还有独到的见解,仕途却很坎坷。这倒不是源于官场倾轧,而是因为他写的字,实在不受待见。

  龚自珍出生于1792年,在当地很有才名,小小年纪就被誉为神童,被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可是,他在1810年19岁时参加乡试,直到1818年才成为举人,耗时之长令人大跌眼镜。要知道,像他这种顶级文人,出手便是锦绣文章,小小的乡试实在不应该耗费如此多的光阴。

  其实,乡试屡屡受挫的原因,就是因为龚自珍的书法被考官轻慢。虽然会试中采取誊录制,即有专人抄写考生试卷,避免出现认笔记作弊事件。然而,在乡试中却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龚自珍的书法成为了一大软肋。

  即便是后来又经历了六次会试,最终考上进士后,龚自珍又遭遇了同样的打击。原来,龚自珍在殿试中仿效王安石,提出了平定边疆的诸多措施,让朝廷官员大惊失色。尽管谁都看得出他是难得的人才,但当时的大学士曹振镛依然将其列为三甲第十九名,未能进入翰林。

  要知道,普通百姓要在明清时期做官,基本上都得走科举之路。而且,考生的名次不仅与当时分配的官职息息相关,而且还对后来的仕途有重要影响。那些出将入相,真正掌握国家命运的官员,大多数都是科考名次靠前者。除非出现太平天国那样的意外情况,才诞生了曾国藩等人那些特殊情况。

  曹振镛将龚自珍扔在榜末,还是有正大光明的理由——“楷法不中程”。这就是龚自珍一辈子的心病,为此他付出过代价,也做过积极的努力。

  从明朝开始,朝廷对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上,越来越看重考生的书法水平。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然而明朝就因为太重视书法,以至于过犹不及。书法艺术本来应该是千姿百媚,各具情调的。每个人的性格、经历,都可以在书法中反映出来。明朝对考生却刻板要求,就连所写的字,要求也很严格。

  我们可以查阅一下当年的文物,考生的字往往都是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看上去就和木刻的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著名的馆阁体。实话实说,馆阁体当然有优越性,它有利于统一标准,让人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然而,它也束缚了考生的个性。连字都千篇一律,更何况思想呢?这种考试标准,被清朝原封不动地抄袭下来,而且一直沿用到了龚自珍的所处的时代。

  龚自珍偏偏不擅长馆阁体,这也说明,即便是顶尖级的人才,也有力所不逮之处。自从会试之后,龚自珍将自己的书法水平视作奇耻大辱。他不仅自己日夜苦练馆阁体,而且还动员全家上下女眷,甚至包括服侍他的老妈子。据说这些老妈子都能写出漂亮的馆阁体,龚自珍的水平却还在原地踏步。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