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鸿章屹立朝堂50余年不倒,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李鸿章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解。

  李鸿章,他聪明是肯定的,他不聪明,坐不到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这样的高位,更不会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视为“东方俾斯麦”;慈禧视为“再造玄黄之人”。

  那李鸿章到底聪明在哪里呢?

  他的聪明可以从以下两件事窥知一二。

  同治元年(1682年),曾经席卷清朝半壁江山,弄得咸丰、同治两代帝王焦头烂额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一年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清军大将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天京(今南京)。但是,正当清廷认为已经胜利在望时,让清廷想不到的是,这一围会是整整两年的时间。

  当时,天京虽被围困,但在天京的太平军,其战斗力并不弱,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才攻克了处在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而此时,清廷认为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已到,于是为了增加清廷的胜算,同时也为了瓜分曾国藩的功劳,避免出现功高盖主的问题,清廷遂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

  当时李鸿章是唯一能抗衡曾国藩的存在,同时清廷派李鸿章前往,还有分裂淮军,及削弱曾国藩影响力的意图,毕竟南京被攻克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不论是谁,只要领兵前往天京,就能得到一份通天的功劳,而曾国藩势力肯定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围了两年的天京,在要摘桃子的时候,被人强摘。因此,如果李鸿章率兵前往天京,曾国藩势力必定会对李鸿章怀恨在心,而如此,两方势力必定会反目成仇。到那时,只要李鸿章、曾国藩两方势力起内讧,清廷就可坐收渔翁之利,稳固清朝的天下。

  可让清廷想不到的是,李鸿章却并未率兵连夜赶往天京。此时,李鸿章是拒不发兵,甚至不惜装病来拒绝清廷催促发兵的旨意,他向清廷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需即行回苏“就医”,利用这个借口,李鸿章拖延会攻天京达数日之久。而就这样,两个月后,直到曾国荃攻克南京时,李鸿章都依然按兵不动,未发一兵一卒。

  李鸿章这番作为,曾国藩是十分感激,当时淮军在攻下天京后不久,李鸿章前来贺喜时,曾国藩是亲自出城相迎。而在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十分不解曾国藩的举动,他认为曾这么做实在是有失身份,毕竟曾是李鸿章的老师,老师去委身迎接学生,未免有失体统,所以他劝曾在大营等候即可,无需去城外迎接。

  但是,曾国藩听后,他非但没有赞同,还斥责道:“南京城破是大势,李鸿章一直按兵不动,实为大度胸怀,倘若出兵必分你的功劳,必然引起你们两军不团结,影响以后大业”,可以说曾国藩与李鸿章看的都很痛彻,他们都知道,清廷让李鸿章去参与到进攻天京的战争中,这是想让他们汉人内讧,以此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他们绝对不能“自相残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太平天国覆灭后,继续为清廷所用,不至于枉送性命。

  此后,天京攻陷后,清廷是大封功臣,各级将领都得到了该有的封赏,而在封赏中,曾国荃自然拿了头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当时,拿了头功的曾国荃却并未让其他将领所信服,他们都认为曾国荃的功劳实在是名不副实,是十分嫉妒他所得到的封赏。因此当时关于曾国荃的诽谤谗言是像雪片一样飞往朝廷。

  但是,对于此事,李鸿章却是一言不发。按理说,当时曾国荃的军队能够攻克天京,这之中李鸿章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若不是李鸿章在江苏和左宗棠在浙江外围与太平军作战,切断了南京城内的救援力量,曾国荃绝对不可能那么顺利的攻克南京,立得头功。可就是拥有如此大功劳的李鸿章,他却对曾国荃拿到头功的奖赏,没有一丝的话语,对于左宗棠等联合众人一致诽谤曾国荃的事情,李鸿章不但没有参与诽谤,更是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甚至还向朝廷尽力表彰曾国荃的功劳。

  从这点,我们亦可看出李鸿章的聪明,他深知若参与诽谤曾国荃,则势必要与曾国藩为敌,而以当时曾国藩的地位,以后在朝堂上,他肯定是会遇到多种障碍的,是不利于他政途的。况且,李鸿章也知道,朝廷巴不得他们内讧,只要他们内讧,这样,清廷就可以将他们分而治之,如此,到那时候,他们只能是沦落为清廷任意宰割的存在。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