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与皇太极二人的共同点很多,为什么最后的结局那么不同?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对崇祯帝与皇太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导读:明思宗崇祯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位从未谋面的最大对手,一位代表大明王朝的末代君主,一位代表清朝第一位入关前的皇帝,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相似之处?透过历史的尘埃,惊奇地发现二人身上的共同点相当多,其施政上都是奋力一搏的英雄人物。然而当那个时代被彻底撕裂后,皇太极走向成功,而崇祯身死国灭,但从个体生命来讲,二人又在同一年离开那个纷争的世界,只不过历史标签有所不同,皇太极是清朝此后二百多年开创性的人物,崇祯帝是二百多年大明王朝的终结者,通过二人的比对,让后人能够引起什么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正视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我想这将是本文最大的意义。
朱由检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形单影只;皇太极充分历练;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朱由检和皇太极两个人生活的时代大体相同,都是在位17年,其登基也基本就差几个月的时间,可谓相当的巧合。崇祯拼尽全力给即将滑落的大明王朝踩刹车,而皇太极也是继承努尔哈赤基业想要再进一步,如同竭尽心力在拔河,二人隔空发力,最终将那个时代彻底撕裂。
天启二年(1622),13岁的朱由检被封为信王,5岁丧母,10岁丧父的他虽然性情孤僻,缺乏安全感,但却刻苦学习,不仅擅长书法、诗文,而且还擅长弹琴,内心脆弱的他从来没想过将来会继承皇位。由于生存环境所带来的恐惧、孤独,使其防范意识极强,甚至生病都拒绝服用宫中药物。这种性情让他急躁而又脆弱,在日后处理重大事务时,从一个极端转移到另一个极端,由此诠释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古老命题。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十二岁丧母,自幼随其父兄出兵打仗,得到了良好的前线历练,心智非常成熟。24岁时被封为四大贝勒之一,并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由于处事稳健,智勇双全,在当时就是个“人皆称道的人”《满文老档》。从经历来看,朱由检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缺乏对外界的了解。相反皇太极的成长环境要艰苦一些,但却在父兄的影响下,迅速得到充实的成长历练,崇祯却形影孤单,真正的孤家寡人。可以说,在个人性格和出身及面临的环境,让崇祯朱由检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临危受命,朱由检日夜操劳,毫不休息;锐意改革,皇太极马不停蹄,觊觎关内。
18岁这年,朱由检在危机四伏中仓促继位,此刻大明已经内忧外患,气息奄奄。出于强烈的对大明王朝的责任感,对其最恰当的词汇就是一个急字,他想通过自己的振作全面挽回大明的悬崖颓势。继位不久他就下令“诸臣服饰袖长不得过一尺。宫中尽撤金银等器,俱用陶器。”并对全体臣僚下发谕旨不得擅自使用金银,《烈皇小识》。除了大改作风外,崇祯本人成了明朝继朱元璋外的第二位最为勤政的人。他经常因为召见大臣“面决庶政”而忙的吃不上饭。《明史》有时到了深夜他还在处理国政,“凡下科疏,类殊批日时,以防塑遏,多有子、丑时者,盖批阅至丙夜不休也。”《三坦笔记》他与大臣商讨朝政,“终席无倦容”,一生从无节假日。
清太宗皇太极于天启六年(1626)继承汗位,时年35岁,比朱由检早一年继位。虽然继承了汗位,但皇太极对拥戴他的三大贝勒颇为优礼。每当朝会举行盛大庆典时,皇太极都会把三位哥哥摆在与自己同等位置一起居南面并列为坐,可知其称帝之初地位并非如何稳固。在不久发生了莽古尔泰“御前拔刀”后,皇太极得到支持后才将其革去大贝勒爵位,最后在圈禁十年后死于禁地。第二年正月,在代善等人明智选择下,皇太极正式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坐受”,改为自己“南面独坐”。《清太宗实录》由此才成为能够全面支配八旗各主的权威人物。虽然二人均十分努力,但崇祯的成效却大打折扣,相反,皇太极不断稳固权威后,将满洲进一步推向新的高度。
崇祯又恨又怒,大开杀戒;皇太极软硬兼施,大挖墙脚。
崇祯与皇太极都是明朝末年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们在用人和军政谋略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急躁的性格和面对大明官僚机器整体素质下沉的情况下,他对文武官员越来越缺乏信任“每阅章疏,必召皇太子同观,且语之曰:凡阅科道疏,须观其立意,无为所欺也。”《三坦笔记》。他的臣下也说他“以外廷臣无有一人心皇上之心者。”《杨余杂记》。崇祯认为,内臣都不堪使用,不得已大量启用宦官,对于使用宦官内臣,崇祯也说出了不得已的苦衷:“文武各官,朕未尝不信用,谁打起精神实心做事?只一味朦徇诿饰,不得已差内臣查核,原出一时权宜,若是差来不行,差他做什么?你们外臣果有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内臣。”当时对于皇帝使用宦官的危害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宦官内侍之流,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明史》
此外虽然能够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然而17年里,却是庸才遍地,“委政柄者,非庸即佞”。《明史》以当时最重要的阁臣为例,总共五十人,其中周延儒、温体仁为首辅最久,然“廷儒实庸笃无材略,且性贪”,另外的温体仁“专务刻核,迎合帝意”,且在其任内,“未闻其进一善言,未闻其行一善政。”《明亡述略》要命的是,负责明朝军事的总督、巡抚、总兵、副总兵大多不懂军事,鲜能带兵,尤其在毛文龙和袁崇焕死后,整个大明已经没有真正的大将。当时兵部主事指出“廷臣言兵者即以为知兵,大者推督抚,小者兵备。”《国榷》如王洽在担任兵部尚书后,以至于到了“不习边事,闻惊仓惶无以应。”
《明史》。相反皇太极在使人用人上更为从容,首先其父给他留下了重要的四梁八柱的几大贝勒和子侄们,乾隆曾对此回忆说:“祖同兄弟子侄之众,率股肱心膂之臣,亲冒矢石,授方略……我大清实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清高宗实录》说明了皇太极创业的路上并不孤单,相反如虎添翼。
皇太极在崇祯四年(1631)战役中俘获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故伎重演,给他们最好优待,并以此招降祖大寿。第一次祖大寿熬住了。第二年,皇太极再次围困城中断粮的祖大寿,这次与祖大寿城下之盟,为了表示对祖大寿的充分信任,让他做先锋带兵攻打锦州。在锦州城下,祖大寿甩开大队人马逃入城中。此时皇太极招降的战略高度和眼光再次表现出来,他亲自好安慰与祖大寿一起投降的降将,并给祖大寿的儿子们赐予宅院,将祖大寿与他们区别开来。
虽然此后历经了漫长的七年才再次俘获祖大寿,这一次,祖大寿以为不免一死,出乎意料,皇太极依然对其诚恳劝慰,最终祖大寿被彻底征服。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后来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重要的汉人归降,满洲人夺取天下根本无法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努尔哈赤厚待李永芳的主要原因,招降的不只是一个李永芳,而是比李永芳十倍重要的手中握有重权的高级将领,尽管那时没有具体目标,到了皇太极这时,对于招降的整体战略部署越来越清晰具体。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这年三月,明朝和满洲之间发生了一次关键性战役——松锦州之战。
作为战略要地的锦州,洪承畴是最高驻防将领被俘后,也曾想以死殉国,他在监狱里日夜痛骂,拒绝饮食。皇太极对此早有准备,耐心思想说服工作,给他精美衣食待遇,时不时还要去监狱中亲自探望,当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时,脱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并且温和问道:“先生得无寒乎?”这句“暖心”的话让洪承畴直直地望着皇太极很久,感叹说:“真命世之主也!”乃扣头请降。
皇太极砍树比喻大明命运,信心满满,崇祯朝群臣扯皮耽误议和迁都。
崇德七年(1642)九月,松锦决战刚结束,满洲官员一起向皇太极上奏,建议趁此机会,迅速全面发兵“率大军直取燕京,控扼山海关,大业克成。”对于如此急躁的急功近利,皇太极表现出了高度的军事战略眼光,他批示说:“尔等建议,直取燕京,朕意以为不可。”紧接着他把大明比成粗壮大树说:“无论有多大气力,有多着急,绝不会一斧子就把大树砍倒,而是从大树两旁一斧斧地砍下去,到了一定程度,这棵大树自然自己倒下。《清太宗实录》。
让大明这棵风雨飘摇的树轰然倒下的不仅是关外的皇太极,而是李自成与其不约而同的一齐发力。也不怪崇祯在国破前夕在书桌上写下“文臣人人可杀”的数个大字,直到自戕之前,李自成竟然出奇的要给他一条生路“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两。”并承诺可以为大明打退各地贼寇,包括对付满洲的皇太极。崇祯问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老奸巨猾的魏藻德担心承担负责,始终一言不发,气得崇祯推到龙椅,匆匆离去。《甲申传信录》皇太极未能看到大明这棵树轰然倒塌,就猝然去世,巧合的是,崇祯仅仅在几个月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彻底为大明献身,这种惊人巧合令后人喟叹不已。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皇太极为什么这么喜欢海兰珠?可以从哪些原因来分析?
- 11-30 在大玉儿与海兰珠之间,皇太极究竟更喜欢谁一些?
- 11-30 努尔哈赤生有四大贝勒,为何是排行最末的皇太极问鼎汗位?
- 11-29 皇太极身边也有很多美女,他为什么只宠爱海兰珠一人?
- 11-27 纵观清朝的历史记载,皇太极又是怎么宠爱海兰珠的?
- 11-27 皇太极突然“无疾”而崩后,为什么会在诸皇子中选择福临?
- 11-27 代善为什么自己不即位?非要拉着其他人请求皇太极登基?
- 11-26 为何说东哥与皇太极毫无关系?只因东哥誓死不嫁给他
- 11-26 皇太极和海兰珠有什么爱情故事?从古至今都有什么表达?
- 11-26 朱由校与朱由检是什么关系?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 11-26 朱由校为何选朱由检作为下一任皇帝?无子的他只能兄终弟及
- 最近发表